爸媽分扮紅臉、白臉,孩子該聽誰?

教養孩子時,有些父母習慣在家扮紅臉,採取嚴厲管教;有些父母則是扮白臉,以討好方式來勸哄孩子。但當爸爸媽媽兩人的教養方式不一致時,對孩子的成長或價值觀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

教養不同調,小心負作用

「妹妹,吃完飯才可以離開餐桌」,媽媽大聲喝斥吃飯吃到一半想去拿玩具的女兒。爸爸出來緩頰:「沒關係啦,就讓她去拿,孩子難免會坐不住。」媽媽沒好氣回:「你什麼都沒關係,所以女兒現在越來越有恃無恐,沒理會我的話,不然你以後自己管。」

「小彥,過來!為什麼今天在幼兒園沒有乖乖睡午覺?」爸爸下班一進門就大聲喝斥兒子,只見小彥悶不吭聲繼續玩玩具。爸爸又大喊:「我在叫你,你聽見了嗎?」,小彥這時才放下玩具小聲回答:「有」,爸爸說:「還不快過來?」,小彥回:「我肚子痛想上廁所」便溜進廁所……在廁所的小彥偷偷嘀咕:「好煩喔!爸爸今天怎麼沒加班……」

Advertisements

教養不一致,孩子看人做事

經常見到父母管教孩子時,出現嚴厲的「紅臉」角色,以及好說話的「白臉」角色。「多數人將『紅臉』視為嚴格、會責備、處罰孩子的一方;『白臉』則是好講話、討好孩子的一方。」

舉例來說,若爸爸屬於扮紅臉的角色,經常嚴格要求孩子,包括功課或行為,孩子會對父親有所恐懼;而扮白臉的媽媽對教養態度較寬鬆,要求較低,長期下來造成孩子會看人做事,例如:對於爸爸的要求會做到,對媽媽的要求則選擇性配合或不願配合。

不過,也有一種情形是爸爸整天在外工作,直到深夜才回家,對於孩子較為討好,經常給予孩子獎勵,如此身為紅臉的媽媽管教孩子時,容易出現管不動或對孩子沒輒的情況,而且夫妻在教養上容易產生衝突,例如:媽媽規定孩子吃完飯才能看卡通,假設爸爸剛好回來,不了解媽媽的規定,可能就讓孩子邊吃飯邊看卡通,造成管教不同調。

Advertisements

紅白臉教養,易產生負作用

教養孩子時,若父母長期且固定一方扮白臉、另一方扮紅臉,可能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作用?

孩子行為不一致

當父母其中一方是扮白臉,不斷滿足孩子需求,任小孩予取予求,「從另一角度來看,即是沒有原則。也許孩子會跟自己較親密,但久而久之,孩子行為表現的配合度會變得較低。」尤其紅白臉的教養方式在家庭中相當明顯時,彷佛這個家有兩套標準,孩子會依兩套標準來各取所需,衡量表現。例如:紅臉的爸爸要求孩子寫作業,孩子會做,而白臉的媽媽則管教不來。另外,當孩子在學校犯錯,由於擔心爸爸會責怪,因而刻意隱瞞問題。

紅白臉的教養方式可能造成孩子行為模式隨著不同人要求,給予不一樣的響應方式,亦即行為不一致,在爸爸面前表現一套,對媽媽表現又是另一套。因此,蜜姐建議,父母應就事論事,要有一致的教養目標,例如:要求孩子寫作業,爸爸與媽媽的處理方式應該相同,而不是讓孩子可寫、可不寫。

影響孩子價值觀

由於兩套不同的教養標準,會讓孩子出現投機心理,選擇對自己有利的來配合,如此亦影響孩子的態度與價值觀。「孩子慢慢將這觀念內化,將來他到幼兒園或進入小學,若發現學校老師與家裡的教養模式差不多,會複製家裡的行為,在學校也出現選擇性配合。」例如:班上有三個老師,他只聽A老師的話,B老師和C老師則不予理會,孩子的行為因而不易規範。日後到職場,孩子在主管面前可能非常配合,主管講什麼就去做,待一離開則完全不當一回事,產生言行舉止前後不一。

與紅臉一方的關係疏離緊繃

父母長久下來固定扮紅臉或白臉,例如:爸爸長期扮紅臉進行管教,久而久之孩子與父親的關係較有距離。「除了孩子不希望在爸爸面前犯錯,以免受到責備,也會期待自己在爸爸面前有良好表現。」因此,當爸爸回到家時,孩子會進到房間玩玩具、睡覺,或只願意窩在媽媽的懷裡和媽媽玩,與爸爸之間出現距離。

難以信任彼此

每當家裡「紅臉」的一方出現,開始要求、責怪或處罰,令孩子感到不舒服。對孩子來說,會盡量「避不見面」,避免在「紅臉」面前做出不被允許的事,同時也掩飾不想被知道的缺點。然而,孩子越是躲避,「紅臉」一方會更刻意挑剔孩子,「當兩人對彼此都有所提防,不僅難以建立親子關係,無形之間設立一道鴻溝阻隔兩人,難以產生信任。」

善用好方法,夫妻教養同調

若紅白臉教養造成親子關係緊繃或養成孩子的投機心理,父母如何調整並改變,讓雙方的教養可以同調?

覺察教養方式不一致

首先,父母必須覺察到管教孩子時,雙方的教養方式與目標不一致。因此,父母應對於要求孩子的標準有所共識,否則會讓夫妻在管教時出現兩套標準,變成扮白臉的一方扯紅臉一方的後腿,而孩子對於紅臉的要求則可以不用買單。

進一步說明,例如:扮紅臉的一方好不容易與孩子建立規矩,但因為白臉的出現與討好方式,使規矩被破壞,必須重新建立,對紅臉而言,不僅產生無力感和壓力,也會覺得被挑戰。而且,長久下來孩子察覺白臉比較放任他,發現有漏洞可鑽,對於紅臉一方的大多數要求會較為反抗,不僅造成夫妻間極大矛盾,親子之間也容易產生衝突,甚至孩子會出現「白臉都不會這樣管我」等類似言語或態度。

協調教養目標

夫妻對於教養目標應進行協調、修正,甚至讓步,例如:媽媽要求孩子玩具玩完要收好,爸爸卻認為玩具不需要天天收,一周收一次即可,如此容易變成媽媽在家時,孩子會收玩具;媽媽不在時,則不需要收……還是要回歸夫妻雙方的標準一致。「如果雙方不認同彼此的做法,應討論出都能接受的折衷方式,像是不用每次玩完玩具都要收,只要睡前收好即可。」畢竟對媽媽而言,孩子不收玩具,打掃家裡時得幫忙收;或孩子找不到玩具,還得幫忙找,造成困擾。

另外,如果爸爸經常加班而不太有時間檢查孩子的功課,夫妻雙方不妨溝通好統一由媽媽檢查,以免讓孩子產生爸爸爸較「放水」、媽媽好嚴格的比較心態。

對事不對人

當孩子發現父母的教養不一致時,可能會私下找對自己有利的一方幫忙,因此,蜜姐建議:「夫妻先做好溝通,再對孩子進行管教,並將規矩標準攤開來談,讓孩子沒有機會再各別找人幫忙。」除了讓孩子了解父母是針對他的行為處理,同時讓孩子明白當一方在處理時,另一方是屬於協助、支持的角色。

扮灰臉

與其扮紅臉或白臉,不妨試著扮「灰臉」。所謂的「灰臉」,「管教孩子就事論事。」若一直由爸爸扮紅臉,長久下來不難發現即使孩子沒做錯事,但對於父親仍刻意保持距離,對親子關係可能產生傷害。若長期由媽媽扮白臉,雖然孩子願意主動親近媽媽,任何問題也願意與媽媽討論,但在行為常規的要求上,媽媽可能管不動孩子。因此,父母應就事論事、用同樣標準要求孩子。

再者,當孩子的表現良好、沒有犯錯,他與父母的關係是親密;若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看到爸爸或媽媽都會覺得戰戰兢兢,並不是擔心被責備,而是在意父母的反應。

面對狀況題,如何聰明管教?

「紅白臉」可視為角色的管理,但「其實還有一種呈現紅白臉的方式,即『紅臉』是講究原則與規矩,而『白臉』雖然講話與處理方式溫和,但對於原則是採取堅持、不妥協的態度,如此一來,不會局限在嚴厲與討好的教養方式。」因此,對於紅白臉的教養方法,利用常見的狀況題引導父母更深入的了解。

狀況1:孩子挑食

先思考,扮紅臉的效果好嗎?

孩子出現挑食很常見,扮紅臉的一方會在第一時間強迫孩子將食物吃掉,也容易造成親子緊繃對峙。然而,蜜姐提醒:「扮紅臉凶孩子真的有效嗎?如果沒有作用,甚至出現反作用,不妨思考改變方式。」

例如:扮白臉的爸爸是連哄帶騙,或以遊戲、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願意吃,此時扮紅臉的媽媽也可以試著調整做法。其實紅白臉的教養方式是很廣泛,「白臉」也可以採取同理孩子的方式,例如:「我知道你不喜歡青椒」,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父母了解他、心情受到安撫,然後父母再以遊戲方式,例如:玩食物尋寶遊戲,讓孩子覺得好玩而願意慢慢將飯吃完,這也是一種方法。

在某程度來說,孩子挑食也可能是先天因素造成,溫和的引導比強迫來得有效,因此,父母在扮紅臉、白臉時,也要考慮孩子的行為。

狀況2:孩子在外哭鬧吵著要買玩具

白臉下的堅持

帶孩子出門時,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即開始哭鬧吵著要買,「回歸到堅持原則,即使扮白臉,也可以很堅持。」堅持不買的原則,例如:「出門前已說好不買玩具」,說話的口吻是溫和而堅定,對孩子的哭鬧無動於衷。至於扮紅臉的一方,不見得要口氣很兇責備孩子,最重要是將界線踩緊,不輕易讓孩子越線。

狀況3:孩子說謊

軟硬兼施,態度一致

處理孩子說謊,不建議父母唱雙簧扮紅白臉,以免讓孩子更容易鑽漏洞逃避問題。蜜姐強調:「處理過程可以軟硬兼施,但要讓孩子了解,爸媽的原則很堅持,必定會問個水落石出。」另外,父母不妨做調整,在面對孩子時儘可能採取正面管教,提供孩子敢說實話的安全氛圍,讓他不怕講實話;而非採取強硬恐嚇的方式威脅孩子,讓他懼怕說實話。

除此,問話過程可以讓孩子了解到「你的眼睛已告訴我答案」,或以堅定溫和的語氣和眼神讓他知道「我在等你的答案。」

打造言行相符的人格特質

當孩子在發展的早期,像是小小孩階段、甚至進入幼兒園,長期下來若他發現家庭教養有紅白臉的狀況,恐在孩子的心理塑造不同標準的價值觀,且不同的標準會因為不同的人產生不一樣的反應,進而造成言行不一致的人格特質。

如果父母沒有持續留意,將來孩子上學后,可能把這個價值觀運用在同儕之間,對自己有利的同學會刻意討好,或待人處事上出現不同的標準。「孩子長大出社會,這樣的人格特質在職場上恐引起負面影響,並非好事。」因此,盡量避免紅白臉的兩套教養標準,從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他建立良好規範,養成言行一致的人格特質。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