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身份指紋」被發現,抽幾毫升血就能篩查

我國是肝癌發病和死亡大國,每年新發肝癌病人佔全球50%。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是臨床常用的兩大早期診斷手段之一,但由於AFP不夠「敏感」,如果只靠它來揪出肝癌,會導致每100個患者中有40個被漏診。因此,尋找理想的早期診斷標誌物成為長期困擾臨床醫生的世界性難題。

近期,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長徐瑞華教授團隊全球首次破解肝癌「身份指紋」——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和預后預測。與原來甲胎蛋白檢測相比,這種新方法將肝癌的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讓更多的肝癌患者早診早治,獲得生存機會。這對中國1億多名患有乙肝的肝癌高危人群來說,可謂福音。

Advertisements

ctDNA 甲基化是如何具體應用於肝癌的早篩和預后?如何設計ctDNA甲基化的科研項目?ctDNA甲基化在產業研發中有哪些思路?本期寶藤生物「博士講堂」,范梓偉為大家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本期主講人

范梓偉

醫學大數據事業部

同濟大學

生物學碩士

范梓偉和大家分享了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雜誌中的文章「Circulating tumour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for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文中徐瑞華教授團隊通過檢測少量(4~5ml)外周血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的甲基化水平,可以對肝癌進行準確的早期診斷及療效和預后預測。這一成果有望打破肝癌長期單一依賴甲胎蛋白(AFP)檢測的困境,提供全新的高靈敏度檢測標誌物。

Advertisements

任何細胞都會更新代謝,癌細胞也不例外。癌細胞壞死凋亡後會釋放到血液中,這就是循環腫瘤DNA(ctDNA)。

ctDNA 相當於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身份指紋」。如果在癌症早期就檢測到這些ctDNA,就能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但是,ct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ng,並且混雜在更大量的正常遊離DNA背景中,在這麼微量的ctDNA中檢測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仍存在很多困難。

ctDNA 甲基化診斷模型在訓練組(左)和驗證組(右)人群中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

用於構建診斷模型10個CpG位點在訓練組(左)驗證組(右)患者ctDNA中的甲基化水平Heatmap圖

徐瑞華教授研究團隊從公共資料庫(TCGA&GEO)入手分析,縮小了甲基化markers的範圍,然後通過大規模的人群試驗,收集了1933例樣本(其中肝癌患者1098例,健康對照835例)進行靶向甲基化測序,通過演算法建立了10個甲基化markers組合的肝癌早篩模型和8個甲基化markers組合的肝癌預后模型。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臨床樣本量用於肝癌甲基化模型的研究,其靈敏度和特異性遠遠超過傳統的甲胎蛋白檢測。

此外,范梓偉從分子選擇、樣本數量、實驗設計三個方面分享了科研項目設計思路,並藉由Septin9甲基化產品介紹了從科研到臨床應用的轉化方法,為科研成果如何形成臨床產品提供了思路。

血漿ctDNA甲基化檢測用於肝癌早期篩查和預后監測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於傳統的AFP檢測,誤診和漏診率大大降低;並且可以實時監測腫瘤的療效,可早於常規影像學檢查發現腫瘤的複發,有望成為肝癌的防治新利器。

寶藤生物 精準醫學領導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