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胃痛,想要調理腸胃的看過來

胃痛是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發生疼痛為主症的病症,亦稱為「胃脘痛」。

根據胃痛的臨床表現,西醫學中的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痙攣等疾病以上腹胃脘部疼痛為主要癥狀者,都可以參考「胃脘痛」癥狀。

病因:1、外邪犯胃:外感寒,熱,濕諸邪,內客於胃,皆可致胃脘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其中尤以寒邪犯胃為多,寒性收引,易使氣機郁滯,致胃氣不和而胃痛暴作。若中陽素弱者,則更易因受寒而發病,

2、飲食不節:這是胃痛常見的病因。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和腐熟水谷。如長期過食或暴食生冷,耗傷中焦陽氣,或飲酒過度,損傷胃體,或偏食辛辣,蘊熱傷陰,或嗜食肥膩炙煿,積滯難消,釀生濕熱,或饑飽無常,特別是空腹過勞或飽餐后,用力過度而損傷胃氣等,均可導致氣機阻滯,發生胃痛。

Advertisements

「致病之由,多由縱恣口腹,喜好心酸,恣飲熱酒煎煿,復餐寒涼生冷,朝傷暮損,日積月深.....故胃脘疼痛。」

3、情志失調:憂思惱怒,怒則氣逆,傷肝損脾,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失健運,胃氣阻滯,均致胃失和降,而發胃痛。氣滯日久或久痛入絡,可致胃絡血瘀,

4、脾胃素虛:脾胃為倉癝之官,主受納及運化水谷,互為表裡,供主升降。若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氣機不暢,或中焦虛寒,失其溫養,或胃陰虧虛,胃失濡養,則均可導致胃痛。素體脾胃虛弱,遇有飲食失調,外感邪氣,情志刺激,更引起胃痛發作或加重。

5、藥物損害:過服寒涼,溫燥中西藥物,,傷胃體,耗胃氣,損胃陰,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不通則痛。「服寒葯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

Advertisements

以上致病因素可單獨發病,也可兼而發病。

診斷依據:1、以上腹胃脘疼痛為主症,可表現為脹痛,刺痛,灼痛,隱痛,劇痛,悶痛等不同性質。

2、常伴有脘腹痞悶脹滿,噁心嘔吐,吞酸嘈雜,食納減少等胃失和降癥狀。

3、以中青年居多,起病或急或緩,多有反覆發作病史。發病前常有明顯的誘因,如與飲食失調,情志刺激,勞倦過度及受寒等因素有關。

病症鑒別:

1、胃痛與真心痛的區別:真心痛是胸痹心痛的嚴重癥候,真心痛多發於老年人,常有胸痹病史,一般為胸部悶痛,刺痛,絞痛,疼痛劇烈,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氣短,汗出肢冷,唇甲紫紺等癥狀,病情危急。其病史,病機要點,病變髒腑,臨床特徵及其預后等方面,與胃痛有明顯的區別。心電圖,心肌酶譜等檢查有助於鑒別診斷。

2、胃痛與脅痛:胃痛與脅痛主要從病位,主症及兼症方面進行鑒別。脅痛病位在肝膽,與脾胃有關,以脅肋部疼痛為主,多伴有胸悶太息,口苦,或發熱惡寒等症。胃痛病位在胃,與肝脾有關,以胃脘部疼痛為主,常伴有脘腹痞悶脹滿,吞酸嘈雜等症。肝氣犯胃的胃痛有時亦可攻痛連肋,但仍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症。

3、胃痛與腹痛:兩者疼痛部位不同,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疼痛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主症。胃痛與腹痛在病變髒腑,臨床特點等方面亦有區別。但胃處腹中,與腸相連,因而胃痛可以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於胃。

此外,肝膽脾胰病變所引起的上腹不疼痛還應結合辯證予以排除。

辯證要點:胃痛的辯證應該區分寒熱,虛實,氣滯,血淤的不同。

1、辨虛實:虛者多病程長,痛處喜歡按,飢時疼痛,納后痛增,體弱麥虛。屬虛者應進一步辯氣虛,陽虛,陰虛。

實者多病程短,痛處拒按,飢時痛輕,納后痛增,體壯脈盛。屬實者應進一步辨別不同的病理因素為病。

2、胃痛遇寒痛甚,得溫痛減,泛吐清水者為寒證,胃脘灼痛,痛勢急迫,喜涼惡熱,泛吐酸水者為熱證。寒與熱均有虛實之分。

3、辯氣滯,血瘀:一般初病在氣,久病在血。氣滯者,多見脹痛,痛無定處,或攻竄兩脅,疼痛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血瘀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持續疼痛,入夜加重,舌質紫黯或有瘀斑,或兼見嘔血,便血。

各證往往互相兼雜和動態轉化,如虛實兼夾,寒熱錯雜,氣血同病等,必須根據臨床表現全面進行分析,綜合診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