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追劇|漂洋過海,部部精心

看片追劇|創作合集

第二期

原文載於中讀App

【看片追劇】專題自發起徵稿以來得到了廣大影迷的響應,彙集了口味各異、角度不同的影評、推薦,本期徵文彙集既有對新近熱映《看不見的客人》各抒胸意;也有經典老片《入殮師》感動常在;還有熱血漫威《蜘蛛俠:英雄歸來》;以及獨家私藏《不一樣的天空》……歡迎每一個熱愛電影的你,來中讀和大家一起看電影,寫影評!

《看不見的客人》

@北窗種萱

「《看不見的客人》是難得一見的好電影,導演奧利奧爾保羅舉重若輕地用不足兩小時的視覺文本講述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故事。就像台詞「欲要得到救贖,必先承受痛苦」,古德曼律師歷經一場與艾德里安艱苦卓絕的心理博弈,還原了事件的「真相」。對於這部電影,我不想劇透半分。可我必需要寫下自己觀影后的思考。

這個世界上的概念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相反相成,沒有「真」就不會有「假」,沒有「假」又何來的「真」?而真假都不會是絕對的。假相中必須混雜著事實的元素才能成功騙取信任,以真相的面貌立足。

我從中看到的是這個時代所謂「真相」的生產過程,這讓人不得不反思一個問題:當今社會的人真的執著於真相嗎?

我們與影片中不曾出場的西班牙普羅大眾別無二致,得知的所謂真相無非是通過大眾媒體傳播出來的。媒體通過種種渠道將所謂的真相單向度傳播給大眾,其語言自成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彷彿具有不容指摘的權威,它以看似客觀冷靜的旁觀者視角將所謂的「真相」陳述並向大眾廣而告之,大量陳述句的使用,不給世人辯駁與質疑的機會。在大眾媒體的強勢覆蓋下,弱者的聲音被掩蓋,像從不存在一樣。在大眾媒介的話語里,菲利克斯從失蹤人口變成卷錢逃逸的卑劣銀行職員,從受害者變成了逃逸的罪犯,充足的「證據」讓普羅大眾無從置喙,接受指令般接受了媒體傳播的這一信息,媒介話語取得了真相的地位。換言之,媒介參與制造了這一「真相」。而宣稱客觀性的媒介競相蜂擁爭奪的信息源,亦即「真相」的製造又是誰主導的呢?掌握大量社會資本和經濟資本的艾德里安,只需提出需求,自會有專門人才(其私人律師)替自己應付找上門來的警察,偽造證據、買通目擊證人、抹掉卷宗里的嫌疑人身份。而媒體獲得的信息不過是早已被加工布置過的,其獲知的不過是上層社會耍弄權術製造出來的「真相」。

媒體像一面鏡子,映照著這個社會的模樣,可誰生產了這面鏡子,這面鏡子到底是凹面鏡、凸面鏡、還是哈哈鏡,這都不得而知。好像大眾媒介講述的事情先天就具備了客觀屬性,我們為何理所當然地將其視為公正客觀的存在?是誰將這種觀念灌輸到普通人的觀念里?

而人們又真的像自己想象中那樣執著真相嗎?

我們處身的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泛濫,人們碌碌繁忙地埋頭於當下的生活里。關於社會的描述大都得來於大眾媒介。人們只在乎知與不知,不假思索地將媒體傳播的信息視為真實,當成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料,熱門層出不窮,新舊更迭,一條條消息像一隻只一次性紙杯,用過了也就扔在了不知名的角落裡,誰會再翻看究竟。人們被媒體報道的「紙餡包子」事件挑撥著神經,一時間爭相熱議食品安全問題,而誰又真的在意這條新聞是被一個怎麼樣的人以何種手段炮製而成的?新聞甚囂塵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奇怪的是,雖然後來這條新聞的炮製者被公開開庭審理,並被媒體爭相報道,可並沒有引起同樣的關注度。時至今日,仍有人談起駭人聽聞的紙餡包子,卻不知這是一條被追名逐利的某新聞從業者製造出來的「真相」。為什麼會這樣呢?

聳人聽聞的事件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得以快速傳播。人們樂於聽到驚世駭俗的消息,以調劑忙碌又枯燥的日常生活。「紙餡包子」、人造雞蛋、人造紫菜.......一時間人人自危,生恐受到這些東西的戕害,可誰又考慮過新聞背後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人們需要的不過是無聊生活的調劑品,奪人眼球的新聞,光怪陸離的八卦,誰出軌了,誰被潛規則了,誰吸毒了.......只管精彩與否,哪論孰真孰假。就像影片里沉寂無聲的西班牙民眾,誰會在乎菲利克斯到底是被人謀殺、墜落山崖還是鯨吞公款逃逸?真正在乎事實真相的無非是利益相關的少數人。而真相得以成功製造,你我,每一個普通人都被捲入,至少貢獻了眼球、耳朵和一副冷漠的「熱」心腸。

在宏大的社會敘事里,小人物從來都是喑啞無聲的。聊以寬慰的是,影片的最後,他們叩開了冰冷社會沉重的大門。」

《看不見的客人》

@51號JT

「前話:

經歷過痛苦,才會被救贖。兩面三心,坐擁名利,身陷密室謀殺謎局;連環反轉,抽絲剝繭,揭露真相餘罪。

漂洋過海,部部精心

一部電影,受到觀眾褒貶不一的評價已是常態。而今年,一部出自年輕的西班牙導演奧里奧爾•保羅之手的懸疑片卻口碑炸裂,一躍成為中國現象級觀影代表。在該影片還遠在西班牙本土公映時,就有彭於晏、李易峰等公眾人物公開安利,並被中國的影迷們嘆為「神作」。自9月15日登陸全國以來,《看不見的客人》憑藉強勁的口碑實現了票房的逆襲,成為了同檔期表現最為亮眼的一部影片。

有著十年編劇經驗的奧里奧爾•保羅,真正自編自導的作品僅有2012年的《女屍謎案》和新作《看不見的客人》。不算高產,但卻部部精心。他曾憑藉個人第一部電影《女屍謎案》入圍第27屆西班牙戈雅獎-最佳新人導演,今年也成為首位為影片公映而來中國宣傳的西班牙導演。

反轉,不為反轉而反轉;形象,為劇情而生。

懸疑劇有兩大忌諱;或是線索龐雜卻一目了然,或是劇情設置為了反轉而反轉,忽略價值和邏輯。

本片主線並不複雜,但導演將整個故事的時序打散,用五條邏輯線索穿插,並嫻熟運用「橫向思維」——這一點也曾在影片中以假扮律師之口道出,提醒讀者,激發案情想象。(橫向思維正好與邏輯思維對立,邏輯思維發現有不符合邏輯的就停止思考,而橫向思維則繼續延伸;邏輯思維的特徵是分析,橫向思維的特徵是尋找更多答案。)

在沒有證據鏈條的情況下任何敘述都有可能是真實的,這才真正細思極恐。以密室謀殺謎局為開場,以 「核對證詞」以求翻案為主幹,牽扯出另一樁年輕人失蹤案,在「律師」的「誘導」中,回憶、推測、真相和謊言混雜在一起,反轉一次次上演,細節勾連起兩個故事。最終謊言被揭穿,真相被罪人親口道出。

處在事業上升期的高管艾德里安和情人勞拉幽會完駕車回城時分神,在僻靜公路上撞傷了一個年輕人。艾德里安擔心警察介入后,他的婚外情醜聞曝光,將影響他現有的一切,於是殘忍地把原本有希望存活的年輕人沉入湖底。艾德里安希望回到「生活正軌」,並和勞拉約定「永不相見」。然而察覺端倪的老夫妻卻步步逼近。艾德里安不顧一切,勞拉卻罪責難安,患上焦慮症,最終向年輕人的父母坦白。她希望艾德里安說出真相,並用巨款補償那對失去獨子的老夫妻,卻反被滅口。兩個絕望的老人絕地求生,設下最後一局。

『中國的觀眾太聰明了』 奧里奧爾•保羅這位初來中國宣傳的導演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感到不可思議。中國影迷就像看哈姆雷特一樣解讀著影片,更有心者自行抽絲剝繭,找齣劇情框架中43處反轉點。從片中角色的名字到習慣性動作,甚至連布景都能解讀。例如:有人認為男主情人之名勞拉(Laura Vidal),源自Bay Laurel,意指勝利者(Victor),暗示她的道德良知戰勝了私利之心,向老夫婦坦白了一切;而在父親托馬斯去找男主的宴會上,兩人見面時背景里的雕塑形態則似乎寓意著男主最後的歸宿。

其二:道具的設計也成為片中亮點。

一頭鹿:本身就具有神秘之感,是車禍中神秘的導火索,也是沉車的黑夜裡唯一的上帝視角象徵,一定程度上也是男主良心未泯前的象徵。當男主做出沉車的殘忍決定時,鹿跑走了,意味著人性沉淪的開始。

一個秒錶:

假扮女律師在和男主會談之初就在桌面上放置了一個秒錶,明確指出只有180分鐘用來翻案,同時也暗示讀者:高密度的邏輯思維時間就此開始。它作為畫面里一個重要的設置,隨著指針的不停行走,博弈的節奏越來越快,觀眾的精神反應也隨之越來越強烈。

一支鋼筆:

實為一支裝有竊聽設備的錄音筆,也是正義一方戰勝惡勢力的武器。影片高潮,男主接過鋼筆標出了沉車地點,也就拋出了自己最後的「王牌」和最後的真相證據。得知真假律師套路的前一刻,鋼筆漏水,在他的胸前暈開,寓意最後一擊的到來。

一個打火機:

男主的私人物品。在受害者父親初遇男主情人時埋下的伏筆,最終成為重要物證。老父親在約見男主時認出后便知曉了真相,拋出的打火機落入水中正如同男主投車入水。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加之閃現的處理,使得這一畫面的效果不斷疊加。」

《入殮師》

@痕遠

「由生到死的擺渡人

『人一輩子買的最後一件東西,是由他人決定的』。』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的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入殮師》日本電影總有一種沉靜的氣質,對於入殮師這個題材,倒也非常搭。電影故事並不複雜,拉大提琴的小林大悟,失業后回老家,在報紙上看見一則招聘啟事,工作是「協助旅行」,收入豐厚,要求還不高,他充滿期待地去面試,被告知,工作是協助死者去往另外的世界。迫於生計,他還是留了下來。第一次任務就讓他嘗到了厲害,那是一位獨居的老人,死後兩周被發現,想必遺體已經開始腐爛,帶他的社長在處理遺體時面無異色,他卻吐得一塌糊塗,好幾天無法恢復正常。不過,也許正是有了第一次的重口味,反而讓他在後面的任務中更加淡定,並很快進入角色。在他人從歧視到尊重的態度轉變中,他漸漸感覺到了這種職業的偉大之處,也在幫父親入殮的過程中,漸漸解開了對父親離家多年的怨恨。坦誠地講,電影劇情中規中矩,並無特別出彩之處,很快就能猜到故事發展和結尾。不過這類電影也不靠劇情取勝,一是勝在特殊題材,二是勝在入殮儀式的精細展示,以此呈現人們面對死亡的態度,而讓觀眾有所思考。什麼東西,一旦靠上生死的主題,便不得不深刻起來。村上春樹說過,「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與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一部分核心完全契合。就像電影中負責火化遺體的工人說「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的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這與史鐵生悟出的道理同樣,生命輪迴,生生不息。這亦是佛家思想。這世間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電影中,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是小林大悟在遭遇人們對他職業的歧視后,一個人來到河邊,他發現兩條魚在逆流而上,一條死魚從旁邊漂流而過。他看了很久,陷入沉思,為什麼明知前方是死亡,魚兒還這麼拚命往上游呢?路過的老人告訴他,因為它們想要回到出生的地方。小時候,當我知道死亡這件事後,也曾迷惑很久,每個人都要死去的,那麼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後來,我漸漸試著安慰自己,總之要死的,那就要認真地活著啊。後來我知道孔子有一句話「未知生焉知死」,那麼同樣,未知死,焉知生?正是知道了死之無可挽回,才知道生須認真面對。我想,就像電影中的那兩條魚一樣,我們在生之前出發的地方,和死之後去往的地方,一定是同一個地方,我們從那裡來,又往那裡去,途中經過的險灘和逆流,就是生之意義。生死是一場循環,生要絢爛,死要靜美。生在此岸,死在彼岸,而電影中入殮師這個職業的偉大之處即在於,他們是我們生和死之間的擺渡人。遺憾的是,他們永遠不可能擺渡的,是自己。」

《不一樣的天空》

@水果花

「什麼是勇敢?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一聽到這個問題,想必大多數人首先都會聯想到沙場上的英勇的戰士、攀登高峰的勇士、或者不畏險惡的探險者等等……但是,這位呢?且請大家也來看一看。

他,吉伯特,二十齣頭的小夥子,生活在一個不太正常的家庭里,父親早逝,母親因父親的逝去悲傷不已,患上了暴食症,變成了一個痴肥的婦人,只能穿著睡衣,七年都沒有出過家門;家裡最年幼的弟弟亞力是一個智障兒童,醫生曾預言他活不過10歲,但在全家人的呵護下,他不僅活過了10歲,甚至就快到18歲了,媽媽將他視之為自身黯淡生活的希望,稱他為』sunshine』;本來家中還有一個長子,離家讀大學后便一去不復返,所以,所有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二兒子——吉伯特的身上,不管媽媽還是弟弟,只要有什麼事,第一個都是喊他的名字,好在家中還有兩個懂事的姐妹,力所能及的和吉伯特一塊支撐著這個家庭,所以,日子雖然過得清貧而艱難,但一家人倒也和睦團結,共同面對生活的艱辛。

吉伯特在一間小超市做售貨員,工作和照顧家庭之外,他幾乎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而亞力還總是給他惹麻煩,總是喜歡爬到鎮上高高的水塔頂,每當此時,無論他身在何處,都要第一時間趕到水塔,想盡辦法把弟弟弄下來,鎮上的警察們對此不厭其煩,一再警告如果弟弟再爬到水塔上,下來后一定要關他幾天,他只有不停的抱歉,不停的提醒弟弟,但沒多久,同樣的事又會再次發生……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沒有抱怨,平和地對待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弟弟,唯有的一點屬於自己的歡愉大概就是偶爾和一個有夫之婦廝混一下了。

生活就這樣艱難而又波瀾不驚的過下去,但變化又總在暗暗滋生。有一天,小鎮上來了兩母女,她們本是大篷車隊中的一員,因為車壞了不得不暫時逗留在小鎮上,女孩認識了吉伯特,兩個年輕人互生情愫;亞力一天一天的長大,全家人都在憋足勁,一定要讓他擁有一個盛大的18歲生日Party;媽媽仍一如既往的在家裡暴飲暴食,但當弟弟因再次爬上水塔被捕后,卻鼓起勇氣,哪怕被眾人嘲笑,也要去警察局救兒子回來,只是兒子是救回來了,媽媽卻因這這次外出,身心都受到了傷害;家中的老房子外表如常,裡面卻已在慢慢腐爛,如不及時修理,一家人眼看住的地方都快沒有了……

吉伯特和女孩戀愛讓吉伯特的心理有了微妙的變化,不過這種變化卻是不易察覺的。他仍在盡心儘力的照顧家庭和弟弟,但是卻出現了一些以前從未有過的意外,比如為了趕去和女孩約會,顧及不周讓弟弟在冰冷的浴缸里待了一整夜,雖然他心疼的為弟弟穿上衣服,也充滿愧疚的道歉,但就在女孩的車修好后,即將離開這個小鎮,恰巧也是在亞力18歲生日的前一天,因為亞力作為一個智障少年的不懂事,以及多年照顧家庭和弟弟的艱辛,吉伯特那微妙的變化一下子就爆發了,他打了弟弟,弟弟哭著離開了家,跟著他自己也摔門而出,開車逃離這整個令他喘不過氣來的地方……其實,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對吉伯特充滿了同情和理解,他想要的無非是他這個年齡的年輕人應該擁有的生活,可看著心愛的女孩即將離去卻無能為力,家庭充斥著絕望的氣息,而美好的新生活卻可望不可即……換了你我,誰能保證比他做得更好呢?

但他終究沒有離去,車子開到小鎮邊緣他便回頭了,即使令人感到絕望的生活仍需要繼續,因為他背負著整個家庭。回來后,他驚喜的發現,亞力的生日Party如期進行,而且非常成功,亞力也並沒有因為他昨日的打罵而對他記仇,仍像從前一樣愛他、依戀他;姐姐、妹妹雖對他有那麼一點點抱怨,但更多的也是理解;心愛的女孩在生日會上跟他道別,他也能夠平靜的接受並且祝福女孩,而媽媽,當她看到她的sunshine擁有了一個陽光沐浴下的18歲Party,自己也如釋重負,並在黃昏時堅持自己爬上二樓,然後氣喘吁吁疲憊的躺到了床上,並對吉伯特說「謝謝」,還說他是一個「披著鎧甲的戰士」,吉伯特不明白,問,你是說閃亮嗎?媽媽說,不,是勇敢。說完這句話后,媽媽讓吉伯特離去,而當Party結束,孩子們發現媽媽已永久的離去。

看似無望的生活就這樣發生了轉機。為了維護媽媽最後的尊嚴,孩子們決定讓媽媽的屍體和老房子一塊在一把火中燒為灰燼,而不是像個什麼物件似的還需要動用起重機將她吊出屋外,當火焰熊熊燃燒,儘管心中充滿悲傷,但另一種全新的生活也正在為這個家庭冉冉升起。

影片以希望結尾,但主旨仍是勇敢。媽媽評價吉伯特是一個「披著鎧甲的戰士」,吉伯特尚不能領會她的意思,那麼你呢?是否也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現了某些這樣的人——他們沒有身披鎧甲,也絕不閃亮,甚至還顯得有點灰頭灰腦,略帶疲憊,但他們卻勇於承擔生活的責任和重擔,不抱怨、不逃避、不退縮,勇往直前。戰場上那些披著鎧甲的勇士們有時需要的只是一腔熱血,而他們,在日復一日、黯淡瑣碎、漫長又看不到盡頭的責任和負擔中也同樣需要莫大的勇氣,這不是一腔熱血可以解決的問題,相反,這種日子磨滅大多數人的正是一腔熱血以及對生活的熱情,而經歷了這一切仍屹立不倒,不得不承認他們是另一種「披著鎧甲的勇士」。

影片最後,吉伯特領著亞力也登上了女孩的大篷車,兩個年輕戀人擁吻,一起走向遠方。這大概是最美好的結局吧——遠方、戀愛和希望,想想都令人心往神向!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中,重重困局哪能如此輕易解開,並獲得如此美好的結局?但是,如果能夠堅持,並懷抱希望,我想,生活也總會給予勇敢以嘉獎,即使不那麼完美,總不至於更壞。」

《蜘蛛俠:英雄歸來》

@一切。空白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一年不到的時間裡我共去影院看了18部電影。在這18次觀影經歷中,有3次獻給了漫威,分別是去年的《美國隊長3:內戰》,今年的《銀河護衛隊2》和《蜘蛛俠:英雄歸來》。

坦言之,我還是期待並享受每一次漫威電影之旅的。它似乎每次都會給影迷帶來一些意料之外的東西。比如每部電影的開頭。我在每次進電影院前都會把預告片看個三四十次,因為漫威的預告片充滿著小細節,看著預告片猜情節,再在電影里去印證,著實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但無論哪部片子,哪怕我預料到再多,故事在一開始如何展開,我始終預料不到。

最近幾部漫威電影的開頭較電影的主體部分總有一種奇怪的疏離感。《美國隊長3》放著美隊不講先說冬兵的過去,《銀河護衛隊2》講的是一群二貨拯救宇宙,故事卻從二十年前的地球開始。這部《蜘蛛俠》也是如此,開場不理歸來的英雄,先表反派們的事迹。不過我倒是很喜歡這個開頭。以往反派總是在影片中後期才展現出猙獰的面目,這個倒好,開場就把牌打到明面,直來直去,節奏明快,作為一個引子著實能引人注目。

事實上,除了這一段,影片中兩處讓我印象深刻。一處是片頭Marvel標誌過後帕克的日記電影,這一部分帶你從另一種角度看柏林的機場大戰,很有意思。另一處是舞會之前,彼得·帕克在女友家見到禿鷹,兩人從車上的猜疑到明了,再到攤牌,最後彼得·帕克假意屈服走向學校,這一部分藉助音樂中的鼓點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氣氛,又與舞會本應有的歡樂氣氛形成對比,十分精彩。

但是,我要說但是,對我個人而言,除了這兩段我幾乎就再也找不到其他的亮點。整部電影的最大問題還是劇情,太過套路又略顯生硬。影片講述了一個鄰家大男孩的故事,只不過這個男孩是個超級英雄。還是那個老套的成長故事,雖然這是拍蜘蛛俠所不能迴避的一個問題,但導演和編劇應試圖從新的角度去詮釋這個主題,而非僅僅在裡面填加一些笑點和嘴炮。而從局部看,考驗與被考驗這種關係設計又著實令人乏味。麗茲這個角色性格模糊,沒有存在感,在我看來還沒有高冷的米歇爾吸引人。Happy對帕克的忽視實在顯得太刻意,又沒有一個充分的理由。至於鋼鐵俠和小辣椒,他們最後那個毫無徵兆的吻幾乎是全片最大尷尬,像是為了圓滿而圓滿。

按理說其實對於這種爆米花大片,我們在劇情上不應期待太多。但這不代表著導演和編劇就可以停止在劇本上的創新。我對這部片子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失望。漫威想要長盛不衰,僅僅四平八穩地投觀眾所好是不夠的,總還是要有些創新。所謂漫威出品,必屬精品。我相信漫威有能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點此→識別圖中二維碼,下載『中讀』APP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