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聯合利妥昔單抗可快速有效緩解CLL

編譯:腫瘤資訊血液編輯來源:腫瘤資訊

研究背景:

伊布替尼批准用於單葯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包括初診及複發患者。伊布替尼誘導緩解率高,大多數患者緩解持續時間長。2014年Burger JA在Lancet Oncology上發表研究,伊布替尼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高危CLL患者,二期臨床研究結果令人鼓舞,總反應率(ORR)高達95%。為了探究加入利妥昔單抗能否提高伊布替尼的療效,研究者對206例CLL患者進行了伊布替尼與伊布替尼聯合利妥昔單抗治療CLL療效比較的開放、隨機、單中心臨床研究。

研究方法:

將患者隨機分為伊布替尼(Ib)治療組(n=102)和伊布替尼聯合利妥昔單抗(Ib+R)治療組(n=104)。206例患者中,複發和初診高危(伴17p-或TP53突變)CLL患者佔27例,將其平均分至兩個治療組。患者接受伊布替尼420mg qd口服給葯治療,發生不能耐受的不良事件、疾病進展或死亡時終止治療。Ib+R組患者在治療起始6個月期間,除伊布替尼口服治療外,接受利妥昔單抗治療(375mg/m2,第1療程,每周一次利妥昔單抗,為期4周;第2-6療程,每月一次利妥昔單抗)。主要研究終點為無進展生存(PFS),次要研究終點包括ORR、安全性及耐受性。

Advertisements

研究結果:

患者中位年齡65歲,其中70%為男性,37%患者伴17p-或TP53突變,20%伴11q-,72%的患者IGHV為非突變狀態,38%患者處於疾病晚期(Rai分期3-4期)。基線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ALC)中位數為30*109/L(0.5-350.9*109/L不等),基線β2微球蛋白中位數為3.7mg/L(1.3-13.1mg/L不等)。Ib治療組中位隨訪25.2個月,79例(77%)患者繼續伊布替尼治療;Ib+R治療組中位隨訪22.7個月,71例(68%)患者繼續伊布替尼治療。可進行療效評估的患者總計188例,Ib治療組中,20例(21%)患者獲得完全緩解(CR),72例(77%)患者獲得部分緩解(PR);Ib+R治療組中,26例(28%)患者獲得CR,68例(72%)患者獲得PR,兩組間CR率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309)。兩組的ORR分別為98%和100%。末次隨訪時進行骨髓流式檢測,評估微小殘留病灶(MRD),結果顯示Ib+R治療組殘留CLL細胞(中位:4.9% CLL細胞)顯著低於Ib治療組(中位:17.1% CLL細胞,P=0.002)。Ib+R治療組中,5例患者獲得MRD陰性CR,Ib治療組中,1例患者獲得MRD陰性CR。

Advertisements

與Ib治療組相比,Ib+R治療組ALC恢復至正常(ALC≤4.0K/ul)中位時間明顯縮短(8.9個月vs 3.0個月,P<0.001),治療起始至獲得CR的中位時間也明顯縮短(21.1個月vs 11.5個月,P=0.032)。至隨訪截止,Ib治療組和Ib+R治療組的PFS分別為91.2%和90.4%,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P=0.788)。

共計56例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組,Ib治療組23例,Ib+R治療組33例,其中28例患者由於不良反應和/毒性終止治療,為最常見的終止治療原因,5例患者發生死亡。死亡原因包括腎功能衰竭、腦出血、結腸血腫腸穿孔、肺炎和呼吸衰竭。8例患者發生疾病進展,Ib治療組5例,Ib+R治療組3例,3例患者在治療開始11個月至16個月期間發生疾病轉化。6例患者發生第二腫瘤,被迫終止治療,其中4例罹患結直腸癌、脂肪肉瘤、黑色素瘤和多形性肉瘤樣腫瘤,另2例新患CML。最常見的相關不良事件(AE)為動脈壓升高、中性粒細胞減少、腹瀉和心房顫動,兩治療組間發生率相當。

結論:

伊布替尼治療複發和高危CLL患者,加入利妥昔單抗並未提高PFS。然而,Ib+R治療組患者可以更快獲得緩解,並且可以明顯降低MRD水平。基於上述結論,推薦將單葯伊布替尼作為CLL的標準治療,有快速緩解需求的患者,可以考慮加入利妥昔單抗。

責任編輯:腫瘤資訊-小編

版權聲明

版權屬腫瘤資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良醫匯-腫瘤醫生APP」。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