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副黏病毒病的發病癥狀與治療方法

鵝副黏病毒病又稱鵝類新城疫,是由鵝副黏病毒工型引起的各種年齡鵝均可感染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其主要癥狀是精神沉鬱,食慾減退,體重迅速減輕,拉水樣稀糞,並出現扭頸、轉圈等神經癥狀。病理變化特徵是脾臟和胰腺呈現灰白色壞死灶。消化道黏膜有壞死、潰瘍。是養鵝業的大敵。

鵝副黏病毒病的潛伏期為3〜5天,人工感染雛鵝和青年鵝2〜3天發病,病程1〜4天。各種年齡的鵝都易感染,但主要發生於15〜60日齡的雛鵝。鵝齡越小發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隨著日齡增長,發病率和死亡率降低。15日齡以內的雛鵝發病率和死亡率高達90%。產蛋種鵝除發病死亡外,產蛋率明顯下降。

本病的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各種品種的鵝均可感染,鵝群發病之後2〜3天,鄰近的雞群也可受到感染而發病,死亡率可達80%。

Advertisements

病鵝精神委頓,縮頭垂翅,食欲不振或拒食,飲水量增加,行動緩慢,不願下水,下水后浮在水面隨水流漂游。病鵝拉黃白色稀糞便或水樣便,有時帶血呈暗紅色。成年鵝將頭插於翅下,嚴重者常見口腔流出水樣液體,並有扭頸、轉圈、仰頭等神經癥狀,特別是飲水后病鵝有甩頭、咳嗽、呼吸困難等現象。成年鵝病程稍長,產蛋量下降,康復鵝生長發育受阻。病死鵝機體脫水,眼球下陷,腳蹼乾燥,皮膚淤血,皮下乾燥;肝臟腫大、淤血,有芝麻或綠豆大的壞死灶;胰腺腫大,有灰白色壞死灶;心肌變性;下段食道黏膜有散在的灰白色或淡黃色芝麻大小潰瘍結痂,剝離后留有斑痕及潰瘍面;腺胃和肌胃黏膜充血,有出血斑點;腸道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空腸和迴腸黏膜h常有散在的淡黃色豆大小壞死性假膜,剝離后呈潰瘍面;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有的病死鵝腦充血、淤血。

Advertisements

(1)鵝群與雞群實行隔離。鵝副黏病毒屬於禽副黏病毒I型,該毒株對雞和鵝均有致病力,因此,雞群必須與鵝群嚴格分開飼養,避免疫病相互傳播。

(2)堅持自繁自養,如需引進種鵝,引進之後要隔離飼養觀察一段時間,健康無病者方可人群。

(3)加強衛生和消毒。本病經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若引進了病鵝群,病鵝的唾液、鼻液及糞便污染的飼料、飲水、墊料、用具和孵化器等均可成為本病的傳染來源。病死鵝屍體、內臟、下腳料及羽毛是重要的傳染來源。本病毒抵抗力不強,乾燥、口光及腐敗容易死亡。在室溫或較高的溫度下,存活時間較短。存在於病死鵝體內的病毒,在土地壤中能存活1個月。常用消毒藥物如2%氫氧化鈉溶液、3%石炭酸溶液和1%來蘇爾等,3分鐘內均能將本病毒殺滅。因此,養鵝場要嚴格執行衛生防疫制度,加強消毒工作。控制好飼養密度,注意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消毒鵝舍和用具。定期清除鵝舍糞便,在離鵝舍稍遠一些地點堆積進行生物熱發酵。對病死鵝要作深埋處理。

(4)做好疫苗接種。應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搞好鵝群免疫接種工作。使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無論對雛鵝或種鵝,均安全可靠,無不良反應。對新購進的雛鵝立即注射鵝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黃抗體,免疫種鵝產蛋所孵出的雛鵝具有一定的母源抗體,初次免疫在7〜10日齡,用鵝副黏病毒油乳劑滅活苗,接種劑量為頸部皮下0.5毫升/只,若種鵝未經免疫接種所產的蛋孵出的雛鵝,則無母源抗體,首免應在2〜7日齡,2個月後再免疫1次。留種的鵝群在7〜10曰齡時進行首免,2個月時進行二免,產蛋前2周進行三免。

(5)發病治療。該病在治療上目前尚無特效藥,對已發病的鵝群,使用疫苗緊急接種,病鵝可用血清治療,同時全群喂服多種維生素和抗菌藥物,以提高機體抵抗力,防止繼發感染。用鵝專用干擾素對已發病的鵝群進行控制,連用3天,效果很好。防止繼發細菌混合感染,可應用氟苯尼考。

解決養殖困難 找百度 百度水禽醫生老葛 來幫忙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