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西峽山茱萸

山茱萸(學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葉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小枝細圓柱形,無毛。葉對生,紙質,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葉柄細圓柱形,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傘形花序生於枝側,總苞片卵形,帶紫色;總花梗粗壯,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兩性,先葉開放;花萼闊三角形,無毛;花瓣舌狀披針形,黃色,向外反卷;雄蕊與花瓣互生,花絲鑽形,花藥橢圓形;花盤無毛;花梗纖細。核果長橢圓形,紅色至紫紅色;核骨質,狹橢圓形,有幾條不整齊的肋紋。花期3-4月;果期9-10月。

產中國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等省。朝鮮、日本也有分佈。生於海拔400-1500米,稀達2100米的林緣或森林中。在四川有引種栽培。該種(包括川鄂山茱萸)的果實稱「萸肉」,俗名棗皮,供藥用,味酸澀,性微溫,為收斂性強壯葯,有補肝腎止汗的功效。

藥用

果肉內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另外,含有生理活性較強的皂甙原糖、多糖、蘋果酸、酒石酸、酚類、樹脂、鞣質和維生素A、C等成分。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主治血壓高、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萎遺精、月經過多等症。

山茱萸的成熟乾燥果實,去核后即為名貴藥材山芋肉。果葯入葯,為收斂性補血劑及強壯劑;可健胃、補肝腎、治貧血、腰痛、神經及心臟衰弱等症。其性味酸澀、入肝、腎經。酸澀收斂,有滋肝補腎、固腎澀精的作用,適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眩暈耳鳴之症。

茱萸肉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歷代醫家應用山茱萸的經驗,把山茱萸列為補血固精、補益肝腎、調氣、補虛、明目和強身之葯。

經濟

以山茱萸為原料的綠色保健食品開發,可加工成飲料、果醬、蜜餞及罐頭等多種食品。

觀賞

山茱萸先開花后萌葉,秋季紅果累累,緋紅欲滴,艷麗悅目,

山茱萸花

為秋冬季觀果佳品,應用於園林綠化很受歡迎,可在庭園、花壇內單植或片植,景觀效果十分美麗。盆栽觀果可達3個月之久,在花卉市場十分暢銷。

山茱萸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在民間

丹鳳山茱萸

,關於山茱萸的名稱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戰國時期趙王有頸椎病,頸痛難忍,一位姓朱的御醫用一種乾果煎湯給趙王內服用,很快使趙王解除病痛。而後趙王問朱御醫用了什麼靈丹妙藥,朱御醫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堅持服用,不但可治癒頸椎疼痛,還可安神健腦、清熱明目。趙王聽后大喜,令人大種山萸。為了表彰朱御醫的功績,就將山萸更名為山朱萸,後來人們將山朱萸寫成現在的山茱萸,並逐漸流傳了下來。

山茱萸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原文: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

來源:百科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