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推拿——摩腹!

小兒推拿中,小兒的整個腹部也是一個穴位,對於消化疾病,大多會配用摩腹,以調理臟腑氣機,今天接來說一說腹這個穴位。

摩法在古代就有應用,最早見於《五十二病方·癃》「……兩人(手)為靡(摩)……」。在明清時期,小兒推拿漸漸興起,相關記載則逐漸增多,龔雲林《小兒推拿秘旨》「肺受風寒咳嗽多,可把肺經久按摩」。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寒腹痛者……按弦搓摩……。」摩腹是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對於摩腹的補瀉,有很多的觀點,「順摩為補,逆摩為瀉」是常見的觀點,但是,總結各種教材,書籍中的記載,總結如下:

摩腹方向上,還是以「順摩為補,逆摩為瀉」為基準,但是「摩腹」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無論「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凡小兒感覺「輕柔和緩」時都為補,反之,即有「瀉」的作用。因此,摩腹時應以手法的輕重來影響補瀉。

Advertisements

【位置】整個腹部。

【操作】腹部的操作手法很多,包括推、摩、揉、按、拿等,下面為常用的推拿手法。

1、以兩拇指從劍突起,分別朝兩邊推動,邊推邊從上向下移動,直到平臍為止,稱為分推腹陰陽,操作100次。(劍突位於胸骨體的下端,上端與胸骨體相連,下端遊離,約平對第四胸椎。)

2、全掌摩腹,摩5分鐘。急摩、重摩、逆時針摩刺激量相對較大,屬瀉;緩摩、輕摩、順時針摩時刺激量相對較小,屬「補」。

(摩腹是1分鐘120次左右,急緩可以用這個做參照;輕摩就是將手掌放置於腹部;重摩就是手掌稍用力,然後摩腹。)

3、以全掌,或掌根置於腹部揉3分鐘,頻率每分鐘120~160次。

4、以單掌或雙掌重疊,從上至下依次按壓腹部,手掌隨兒童呼吸起伏。按壓3~5遍。

Advertisements

5、一手食中無名與小指在腹的一側,另一手拇指在腹的另一側,兩手同時向中部推進,並將腹部提起,謂之拿腹法。操作3~5遍。

上面介紹了腹部的操作手法,平時大家可以選用操作最方便的掌摩腹法,在小兒患病時,可以使用上面介紹的腹部操作方法,配合治療。

【功效】調理脾胃與大小腸。

【應用】

1.摩、揉、推腹部,力度相對較輕,可健運脾胃,調大小腸,利於消化和吸收,可應用於脾虛所致之腹痛、厭食、泄瀉等。

2.按、拿腹部力度相對較重,長於消導、促排便,多用於各種積滯內停、便秘、腹脹、腹痛等。

3.腹部推拿對全身氣血均有調理作用。摩腹、揉腹可用於日常兒童保健。

小兒推拿止瀉四法

在小兒推拿中,腹、臍、龜尾、七節骨四穴,臨床上常配合應用以治療腹瀉,其程式和套路被人們習慣稱為「龜尾七節,摩腹揉臍」,即傳統小兒推拿止瀉四法。在選穴上,腹、臍兩穴在腹部,屬陰;龜尾、七節骨兩穴在背部,屬陽。前後四穴相配,兩陰兩陽,從選穴上就遵循陰陽平衡的原則。腹瀉有虛實之分,虛者多正氣虧虛,實者多邪氣盛,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傳統止瀉四法雖然只有四個穴位,但其操作卻豐富多彩,如龜尾可揉可點可按,臍可摩可揉可捏擠,而摩腹與推七節骨更有順逆與上下之分。因此,同樣是腹瀉,如為虛證,此四穴的操作應力度輕柔、時間長、頻率緩,順時針摩腹與上推七節骨;反之若為實證,宜力度重、時間短、頻率快,逆時針摩腹與下推七節骨。

小兒推拿對小兒疾病的作用是很明顯的,歡迎大家留言交流反饋!謝謝!

關注我們,每天更新養生內容!

文:夏風 羅大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