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約前340-約前278)名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羋姓屈氏,戰國末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而《離騷》中則自稱名正則,字靈均,這是前者的轉寫化名。"正則"與"靈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義,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楚國的大夫屈原屢次三番勸楚懷王聯合齊國共同抗秦,可是楚懷王專聽接受秦國張儀賄(huì)賂(lù)過的靳尚和公子蘭這一伙人的話,受秦王的騙,到秦國去,被扣押在咸陽,公元前296年死在秦國。太子橫立為國君,就是楚頃襄王。他反倒重用靳尚、公子蘭這批一味向秦國遷就讓步、割地求和的人。屈原擔心楚國要亡在這批人手裡,心裡非常苦悶。他不斷地勸楚頃襄王遠離小人,收羅人才,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爭氣,替先王報仇。靳尚、公子蘭就怕楚頃襄王反抗秦國,自己不能過好日子。他們把屈原看作眼中釘,非拔去不可。他們勾搭起來在楚頃襄王跟前說屈原的壞話。楚頃襄王大怒,就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今湖南洞庭湖一帶)去。

Advertisements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一肚子的富國強兵的打算,反倒給排擠出去,他簡直要氣瘋了。他不想吃,不想喝,憋著一肚子憂憤沒處去說。他在洞庭湖邊、汨(mì)羅江(在今湖南東北部)上,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歌。他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骨瘦如柴。

有個漁父勸他:「你何必這樣呢?楚國人哪一個不知道你是忠臣!你為什麼不跟世人一樣呢?」

屈原說:「國王他們是糊塗人,只有我清醒啊!我傷心的不是自己的遭遇,楚國弄到這個樣兒,我心裡像刀割一般。我怎麼能夠眼看著國家的危險不管呢!只要能救楚國,就是叫我死一萬次我也願意。如今,大王把我放逐到荒山野地,國家大事我沒法兒管,我的主張沒處去說,我大聲呼喊君王,君王也聽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瘋了。」

Advertisements

屈原在流放中,抱著這樣的想法,經常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他看到恨秦國搶楚國的土地的人民,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地,還是經常受凍挨餓,生病沒錢醫,死了沒錢葬,遇到天災人禍,就弄得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種悲慘的景象,更加深了屈原的痛苦。他一直喜歡把他的歌寫下來,這會兒寫得更多了。《離騷》這首有名的長長的詩歌,就是他在這個時期寫成的。

屈原死後,百姓敬重他,哀悼他。因為他是和危害楚國的小人奮鬥到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們就掛起昌蒲劍,喝著雄黃酒。預防姦邪的侵害。百姓相信愛國詩人是不會死的,每年五月五日,他們搖著龍船,到處去尋覓詩人。他的愛國精神,已經在中國人民心中生了根。

農曆5月5日端午節,從起源來看,它並非為屈原所設。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逐漸成為中華大地端午祭祀活動的主角。

據說屈原自投汨羅江后,人們哀悼他,怕他的屍體給魚龍吃掉,每當這天都用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到漢朝建武年間,傳所投之物被蛟龍所竊,於是划龍船趕走蛟龍,再用練樹葉包粽子並以五色絲帶縛綁,這為蛟龍所憚懼,投入水中方能見效。因此,端午節人們划龍船、包粽子,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的傳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習俗。於是,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大傳統節日,以紀念一位詩人為主題.

端午節

今天我們隆重紀念屈原並不是為發思故之幽情,而是要用當歷史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和發掘屈原文化和精神中對當代有啟迪意義的精髓。2000多年前,屈原的政治思想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仍值得關注和繼承,他始終關注民眾的生存狀況和同情民眾遭遇的苦難;他迫切希望國家能按照法治的軌道前進;主張選賢舉能,反對任人唯親,提出不論人的身份貴賤,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這些政治思想構成了屈原人文理性的核心,是其美政理想的體現,不僅僅是僵硬的教條,尤其提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實踐要求,以其堅韌的求索精神,表現了他試圖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更大的文化視角探求人類生存的社會形態,探求人類精神棲息的理想模式,探求心目中的美政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雖然他失敗了,但其精神永遠不會磨滅,並對當今的政治文明建設和社會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形成的對祖國、對人民的最深厚情感,是中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所在。而屈原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偉大旗幟,今天紀念屈原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要弘揚他的愛國主義精神。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仰望著這面愛國主義的大旗,培育全民的愛國情懷和愛國之心,腳踏實地關心人民的疾苦,解決人民的困難,實現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針對當今許多人只注重眼前利益、心態浮躁的背景下,有必要通過紀念活動,發掘和倡導屈原的人格精神和原創精神,秉持 「吾不能變心而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堅持真理,不畏艱辛和勇於創新的人格精神,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更值得我們宣揚和繼承。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