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穴位慢慢學——陽池的魅力

陽池穴是三焦經的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陽熱之氣,性乾燥,表現出三焦經氣血的本源特性,故為三焦經原穴。而三焦是五臟六腑的總指揮,是元陽之氣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體上的很多毛病就會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陽池穴位於手腕部位,即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或在腕背橫紋中,當指伸肌腱的尺側緣凹陷處。)又名別陽,發陽。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喉痹等頭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現代常用於治療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關節炎等。

名解:陽池。陽,天部陽氣也。池,屯物之器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中渚穴傳來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受外部傳入之熱,此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陽熱之氣,如陽氣生髮之池,故名。別陽。別,離別也。陽,陽氣也。別陽名意指三焦經的陽氣由此別走厥陰心包經。本穴物質為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因其強盛飽滿,而與之相表裡的手厥陰心包經相對部位天之上部的陽氣虛弱,因此三焦經的陽氣有本穴別走厥陰心包經,故名別陽。發陽。發,生髮也。陽,陽氣也。發陽名意指三焦經在此生髮陽氣。理同陽池名解。

《黃帝內經》中講:「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末。」意思是說頭上是陽氣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陽氣最弱的地方。按照中醫的劃分,上半身屬陽,下半身屬陰,而在我們身上,頭是最高的地方,是陽中之陽,而且在我們全身的12條正經當中,6條陽經全都到了頭部,你說頭上的陽氣能不旺嘛!而四肢呢?四肢是諸陽之末,是陽氣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氣血最難到達的地方,當然根源其實還是因為陽氣不足。中醫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淤,氣血通則百病癒」,你陽氣不足了,沒有力量推動血液的運行,血液行動無力發生淤滯,也就不能將從飲食轉化而來的熱量帶到四肢,所以手腳必然就會發涼,要是氣血旺盛通暢了,疾病就會不治自愈!所以說陽氣是人體健康的根本。

那人體手腳上陽氣虛弱不足了怎麼辦呢 ? 就得從臟腑入手,想辦法調動陽氣,補益陽氣,陽氣旺了,手腳自然就不會無緣無故地發涼了。而調補陽氣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艾灸陽池穴法。陽池是三焦經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穴位——原穴。原穴是什麼意思呢?原,就是元氣,就是根本,一條經絡的原穴就是這條經絡的氣血的根本,就是臟腑原氣會聚的地方,它最善於調理本臟腑的功能或病變。所以我們艾灸三焦經的原穴,就是為了調動整條三焦經的氣血,並通過它來調理三焦的功能,增強人體的陽氣,促進我們身體裡面氣血的「生產」和「流通」。三焦是人體健康的總指揮,是統管和協調五臟六腑的大總管,人體氣血熱量的生產和加工都在三焦這個「車間」裡面進行。大家可能都有過這種體會,當進行一番身體活動或吃飯喝熱水后體溫會升高,這其實就是因為上焦的心肺和中焦的脾胃發揮了作用,加快了氣血循環,生產出了新的熱量;相反,排尿后,我們有時候會輕微地打個哆嗦,特別是男士,這又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下焦的腎臟和膀胱是主管排泄的,排尿的過程放出了熱量,所以身體會有發冷打哆嗦的反應。而我們刺激陽池穴,是為了加快氣血的生產和活動,這樣就可以為身體增加熱量,緩解四肢發涼的「燃眉之急」。

而且,「三焦主氣」,它是我們人體元氣運行的主要通道。中醫講,氣屬陽,血屬陰,元陽之氣是人體的根本。我們通過艾灸三焦經之原穴陽池,增強了身體的元氣,使元氣的運行更加順暢,輸布更為有力,可以有效到達四肢末端,從而對手腳起到很好的溫煦作用。這樣,冰冷的手腳就像在寒冬之後接受到明媚的春光,自然會溫暖起來了!

通過陽池穴調陽氣的方法很多,針灸、按摩、艾灸都可以,而艾灸陽池,乃是最能提昇陽氣之策。尤其是對於手腳發涼這種情況,那更是無出其二。因為陽池穴本身就在手上,距離最近,傳導最快,你這裡一灸,陽氣一起來,就會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顯。而中醫上講,四肢是兩兩對應的,左右對應,上下對應也就是說手與腳是對應的,你手上氣血順暢,暖和起來了,腳上的氣血也就到位了。

並且這個方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它提昇陽氣而不會造成陽亢、「上火」,因為它是從體表,從四肢的末端,陽氣最弱的地方入手,補的是真正虛弱的地方,是你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更不會是火上澆油。而且你灸完就睡覺,睡覺是最好的養陰之法,這樣就能做到陰陽的協調平衡,手熱心暖,青春常在。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