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讀懂印度歷史

和中國一樣,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著更悠久的歷史。

印度次大陸的民族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600年,這一時期被稱為吠陀時代。

公元前1700年來自裏海和黑海地區的半游牧原始人雅利安人越過興都庫什山經由開伯爾山口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為這裡的主要居民。雅利安人先後統治印度次大陸長達1000年左右,對印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雅利安人入侵后首先居住於今阿富汗境內的兩個地區:一個是今喀布(Kabul)到白沙瓦(Peshawar)一帶;一個是坎大哈(Kandahar)到奎塔(Quetta)一帶。

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進入后吠陀時期。公元前900年,雅利安人的生活區域擴大到從薩拉斯瓦蒂河東岸到恆河平原一帶,今比哈爾、孟加拉地區已經被雅利安人征服。

Advertisements

雅利安美女

雅利安人對印度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建立了種姓制度,種姓制度是對印度社會影響最深遠的制度之一,直至今天,印度依然深受其害。

早期的種姓制度將印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或稱四瓦爾那(Varna)。

第一等級為婆羅門(Brahman),是精通吠陀經典、掌管宗教事務的僧侶。

第二等級為剎帝利(Kshatriya),是掌握軍政權力的王室貴族和武士。

第三等級為吠舍(Vaishya),是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第四等級為首陀羅(Shudra),他們是被征服的居民,為前三個瓦爾那服務。

在種姓制度形成之初,前三個等級之間還可通婚,一個吠舍在從事了相應的工作之後還可轉變為婆羅門或剎帝利。到后吠陀中期,各種姓之間的界限變得分明起來,吠舍的地位日漸下降,首陀羅的處境更為艱難。

Advertisements

除了四瓦爾那外,后吠陀時期還出現了賤民,即「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最早的「不可接觸者」是首陀羅中那些從事屠宰、製革、埋葬和清掃等職業的人,後來賤民隊伍不斷擴充,一些原始部落居民被征服后變為賤民。四瓦爾那中的一些人因在某些問題上嚴重違反規定,喪失身份,也會變為賤民。

外族入侵時期,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300年,印度經歷了兩次著名的外族入侵。

公元前516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率軍征服了旁遮普和印度河以西地區,將其納為波斯的第二十個屬地。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征服波斯后率軍侵入印度西北部地區。后因長途征戰,將士睏乏,亞歷山大放棄了繼續掃蕩印度的計劃,轉赴印度河,班師回巴比倫。

波斯軍隊和希臘軍隊的入侵,在給印度帶來災難的同時,也為其打開了與西方接觸的通道。留守的希臘軍隊留在印度西北部,希臘文明開始對印度產生影響。同時,印度的哲學、宗教思想及數學和天文知識也傳到希臘。

孔雀王朝,公元前321年,旃陀羅笈多建立了孔雀王朝,他也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全印的國王。孔雀王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王的權力被加強和神化。國王之下設大臣會議,由首相、稅務官、軍隊司令和主祭司等大臣組成。國家的核心地區由中央直轄,其餘地區劃分為省,省下設縣、村,由專門派遣的官員負責治理。

公元前184年,孔雀王朝結束,印度開始進入了南北印度割據局面,長達500年的割據和分裂時代使得孔雀王朝統一時期建立的中央集權徹底瓦解,各個大小部落各自為政。

孔雀王朝跟同一時期的秦王朝極為相似,可惜,後來的500年混亂徹底摧毀了孔雀王朝的制度,大一統局面距離印度越來越遠。

貴霜王朝:公元前200年前後,居住於中國新疆的大月氏被北部匈奴人擊敗,西遷至阿姆河和錫爾河一帶。公元1世紀初,大月氏中的貴霜一支打敗其他各支,建立貴霜王朝。貴霜王朝隨後橫掃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勢力擴張到印度河上游。

公元1世紀,貴霜王朝在克什米爾舉行了第四次佛教大集會,大乘佛教形成,集會後,大乘佛教迅速發展,逐漸成為印度的主要佛教流派,並傳播到中亞地區以及中國和日本等國。

穆斯林入侵:8世紀初,印度內部分裂割據、紛爭不斷之際,阿拉伯帝國試圖向印度擴張。

713年,阿拉伯軍隊攻佔木爾坦(Multan)。阿拉伯人將信德和木爾坦變為帝國一個新的行省后,開始強迫當地居民改信伊斯蘭教,但由於統治範圍有限,伊斯蘭教的影響並不大。

962年,中亞薩曼王朝在阿富汗的伽茲尼(Ghazni)自立為王,建立伽茲尼王國,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1193年,穆罕默德·古爾佔領德里。到1203年,北印度、中印度所有的小王國都被古爾王朝征服。伊斯蘭教開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7世紀到12世紀,伊斯蘭教開始在印度長達500年的統治,直到今天,伊斯蘭教依然是印度的第二大教。

莫卧兒王朝(1526~1858年)。莫卧兒,即蒙古的變音。

1526年,巴布爾是察合台突厥人,是帖木兒的五世孫,結束德里蘇丹國在印度的統治,建立了莫卧兒王朝。

1527年,巴布爾率軍在坎瓦哈打敗北印度的王公聯盟,確立了莫卧兒王朝在北印度的統治地位。

1529年,巴布爾轉而征伐割據的阿富汗軍事貴族,進一步控制廣大阿富汗地區。

1687年,莫卧兒王朝達到最鼎盛時期,版圖幅員遼闊,是印度歷史上實現了除次大陸最南端外的唯一一次統一。

莫卧兒王朝後期,由於對印度教教徒重徵人頭稅,並恢復伊斯蘭教神權政治,很快激起了民憤,各地起義不斷。其中一支起義軍馬拉塔人更是以復興印度帝國為口號。

印度的內亂給一直想進攻印度的伊朗和阿富汗的統治者創造了機會。1738年,伊朗國王率軍入侵印度,佔領白沙瓦,次年抵達並洗劫德里。

自1748年起,阿富汗國王艾哈邁德先後十餘次入侵印度,劫掠無數財物。阿富汗人的入侵加速了莫卧兒帝國的解體,並毀滅了馬拉塔人重建印度帝國的希望,為英國在印度建立殖民統治提供了便利。

18世紀末,英國逐步開啟了征服印度之旅,英國對印度的侵略是以孟加拉為跳板的。1757年,英國借孟加拉混亂之際,佔領孟加拉。英軍戰略孟加拉后,每年給莫卧兒皇帝大筆財富,爭取莫卧兒皇帝的支持,後來索性將莫卧兒皇帝接至英軍控制的地盤安置,基本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做好這些工作后,英國就開始了征服南印度的計劃。

東印度公司加爾各答管區領土的擴張,刺激了孟買和馬德拉斯管區。

第二次卡爾那提克戰爭后,馬德拉斯管區的英國人控制了卡爾那提克,而邁索爾是其進一步擴張的第一個對手。

在第一次對邁索爾的戰爭中,英國從海得拉巴得到北西爾卡爾,從邁索爾一無所獲。

第二次對邁索爾的戰爭從1780年持續至1784年,剛開始時,海得拉巴和馬拉特同邁索爾結為聯盟,英國人首先使海得拉巴脫離聯盟,又與馬拉特聯盟中的彭斯拉單獨媾和,邁索爾和馬拉特聯盟中的其餘力量堅持戰鬥。1782年英國人再次分離馬拉特聯盟中的其餘力量,邁索爾無奈只得於1784年3月同東印度公司簽訂《曼加洛爾條約》,互相歸還領土。

1790年,東印度公司發起第三次對邁索爾的戰爭,邁索爾國王提普蘇丹應戰失利,於1792年同英國簽訂《錫林加帕丹條約》,賠款3000萬盧比,割讓一半領土,由英國人、馬拉特聯盟和海得拉巴瓜分。

179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新任總督發動第四次對邁索爾的戰爭,邁索爾淪陷。取得邁索爾後,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了征服馬拉特聯盟的道路。

1803年,東印度公司總督威爾斯萊發動對馬拉特聯盟的戰爭。歷時15年,至1818年東印度公司總督取得勝利。此次戰爭瓦解了馬拉特聯盟,各王公的大部分領地被兼并,被併入孟買管區,它們都成為附屬於東印度公司的土邦。

19世紀20年代初,英國人完成了對印度河和薩特累季河(Sutlej River)以南印度地區的征服,1824~1826年發動英緬戰爭,得到阿薩姆(Assam)。

至1849年,隨著英印當局兼并旁遮普,英國基本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之旅。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地區由公司直接統治,即「英屬印度」,另一部分是眾多附屬國,由公司間接統治,即「印度土邦」。

請看下集:5分鐘讀懂印度近代史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私信頭條號「大話史與國」獲取授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