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黃帝內經》對耳鳴耳聾的針灸治療原則

中文摘要:耳鳴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的難治疾病,隨著科室間的聯繫增強,針灸科近年來此類病人增多,且療效相對較佳。筆者研讀《黃帝內經》同時,結合老師們的臨床經驗,將針灸治療耳鳴耳聾的原則總結為「辨病辨經辨證」,以便更好地指導臨床、提高療效。

關鍵詞:《黃帝內經》耳鳴耳聾 針灸

耳鳴是指患者自覺耳中顱內有聲響,而外部並無相應的聲源的病證,其鳴響或如洪鐘,或如蟬叫,或如蜂鳴。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輕者聽不真切,重者聽覺喪失。此二病可單獨存在,可合併出現,故《黃帝內經》對其論治時,有時分別而論,有時合而述之,且多用針灸,故而從辨病辨經辨證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導臨床。

1辨病

即辨病名、辨病位,辨清了病名病位之後,就可以指導針灸取穴——局部腧穴為主。如《靈樞·厥病》:「耳鳴,取耳前動脈。」《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有耳鳴者,取耳中動脈,即耳門穴,系手少陽三焦經」,所以在治療耳鳴時,可在耳竅局部取耳門穴。又如《靈樞·厥病》:「耳聾無聞,取耳中,」《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有耳聾無聞者,當取耳中聽宮穴以刺之,系手太陽小腸經」,所以在治療耳聾時可在耳竅局部取聽宮穴。又如《刺節正邪》篇:「耳無所聞……刺其聽宮」,則明確指出耳聾可取病位附近的聽宮穴來治療。

2 辨經

此「經」包括經脈、經別、經筋、根結,與耳直接相通者。據此,臨床上取穴時可先循經遠取,后據「經」之虛實有餘不足,而行相應之刺灸法,或補其虛,或瀉其實,或平補平瀉導氣而通其經。《黃帝內經》在對耳疾進行論治時,多從辨經入手,據此,臨床上循經取穴,往往有捷效。

2.1辨足少陽膽經

《靈樞·經脈篇》:「膽,足少陽之脈……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靈樞·衛氣篇》:「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足少陽膽經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聽宮穴也。此與《靈樞·根結篇》『少陽根於竅陰,結於窗籠,窗籠者,耳中也』同。」又如《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有耳至聾者,當取手小指之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即手少陽三焦經關沖穴也,先取此,后又取足少陽膽經之竅陰以刺之。」此處明確給出穴位,即手足少陽經之井穴,關沖穴,竅陰穴,此為二經經氣始發之處,刺之可激發經氣,再者手足少陽同時刺之,有同名經脈氣相求之意。臨床上在治療耳鳴耳聾時,除用此井穴外,常取膽經穴位,如丘虛穴,此為膽經原穴,乃此經原氣聚集之處,刺之可激發刺激原氣,故取之;足臨泣穴,此為八脈交會穴,一穴通兩經。

2.2辨手少陽三焦經

《靈樞·經脈篇》:「三焦,手少陽之脈……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是動則病耳聾……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此不僅明言手少陽三焦經脈過於耳,而且三焦經病,首言耳聾,說明耳竅與手少陽經的關係。又據 《靈樞·根結》:「手少陽根於關沖,流於陽池,注於支溝,入於天牖、外關也」,說明手少陽之經氣流注於天牖穴,刺天牖則可以通其脈氣。臨床上在治療耳鳴耳聾時,常取三焦經穴位,如中渚穴,此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滎腧治外經」的理論,耳疾為三焦經之經證,故取之;外關穴,此為八脈交會穴,與前之足臨泣相配,一穴通兩經。

2.3辨手太陽小腸經

《靈樞·經脈篇》:「小腸,手太陽之脈……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是動則病……耳聾……」,此言手太陽小腸經脈過於耳,且經脈病中有耳聾一證。《靈樞·經筋》:「手太陽之筋......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其直者,出耳上......」;「其病......應耳中鳴痛引頷......」,此言手太陽小腸經筋入於耳中,其經筋病,耳中亦有鳴痛。臨床上在治療耳鳴耳聾時,常取手太陽小腸經之聽宮,因其位於耳前,直達病所。又據「滎輸主外經」之理,取其「輸」穴后溪,以治其外經之病。

2.4辨手陽明大腸經

《靈樞·經脈》:「手陽明之別 ……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此言手陽明之經別過耳,並且其實證時會出現耳聾,又據《雜病十一穴歌》:「聽會兼之與聽宮,七分針瀉耳中聾,耳門又瀉三分許,更加七壯灸聽宮,大腸經內將針瀉,曲池合谷七分中,醫者若能明此理,針下之時便見功。」所以在遇手陽明大腸經實證而致耳鳴耳聾時,常配合用曲池合谷,瀉法。

3辨證

某些臟腑雖經脈與耳竅無直接聯繫,但因其偏盛偏衰,亦可致耳鳴耳聾者,應辨證論治,根據臟腑虛實,取相應之腧穴,用相應之刺灸法,補虛瀉實,以愈其病。

3.1辨腎、髓海之虧虛,與耳鳴耳聾的關係

據《靈樞·口問篇》:「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靈樞商注》:「謂髓海不充」,耳為之苦鳴。又據《靈樞·海論篇》:「……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此二句明言髓海空虛可致耳鳴。據《靈樞·決氣篇》:「精脫者,耳聾……腦髓消,脛痠,耳數鳴……」上兩句說明腎與髓海,腎與耳竅,髓海與耳竅的關係,所以髓海空虛可致腎虛,腎虛可致耳鳴耳聾,故因髓海不足者,可致耳鳴耳聾。臨床上針對髓海不足者,可直接取四神聰穴治之,也可重灸百會以補之,又因腎與髓的關係,又可取腎經之原穴太溪,及腎經之母穴復溜治之,皆用補法,補腎以生髓,生髓以養耳,以使耳聰。

3.2辨肝經虛實

肝氣實,經脈閉塞不通,則氣滯不行,故而耳聾不聰。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又如:《素問·至真要大論》:「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憒欲吐。」《素問·臟氣法時論》:「肝病者……耳無所聞」,《類經》十四卷十七註:「肝與膽為表裡,膽脈從耳後入耳中,故氣虛則耳無所聞也」,肝膽互為表裡經,故肝經有病,可以影響膽,而引起耳鳴耳聾。臨床上在治因肝之虛實引起的耳鳴耳聾(以實證多見),常選用肝之原穴太沖,或瀉或補(常用瀉法),調肝之氣,以和肝膽,開耳竅,使其聰。

3.3辨腸胃之虛而致耳鳴耳聾

胃之虛證,如《靈樞·口問篇》:「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流,脈有所竭者,故耳鳴」;辨肺氣虛而致耳聾。《素問·臟氣法時論》:「肺病者……虛則……耳聾嗌干」;辨心脈虛而致耳鳴耳聾。《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心脈.....微澀為……耳鳴……」《內經》在對上述三證進行論述時,較為簡略,後世醫家雖偶有發揮,但在臨床上單獨出現較為少見,常與其他證相合,故在治療時兼顧之即可。

《黃帝內經》在論治耳鳴耳聾時,或直接從病論,從病論者可局部取穴;或從經論,從經論者可循經取穴;或從證論(相關臟腑論),從證論者可對證取穴。其中從經論者諸多,後世醫家亦多從經來解釋各臟腑與耳竅相關病症,故針刺在臨床取穴時,應辨病辨經辨證相結合,而重在辨經,以便取得更佳療效。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