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讀史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百姓關注的電視節目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一度橫掃各個衛視頻道的明星真人秀節目不再霸屏,而《于成龍》《大秦帝國之崛起》等歷史正劇,《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收視率異軍突起,相當火爆。那些富有歷史滄桑感的人物故事,那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家名句,真切地打動了無數觀眾,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屬感。

追尋歷史,呼喚傳統,是當下社會文化回歸的表現。而這背後強大的推動力在於,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視歷史,將歷史思維貫穿於治國理政的每個層面。

反腐倡廉:引《長恨歌》講述腐敗危害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了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主題是借鑒我國歷史上的優秀廉政文化,提高拒腐防變、抵禦風險的能力。「研究我國反腐倡廉歷史,了解我國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國歷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可以給人以深刻啟迪,有利於我們運用歷史智慧推進反腐倡廉建設。」

Advertisements

為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秉公用權才能贏得民心。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屆中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告誡全黨:「中國歷史上因為統治集團嚴重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引用唐朝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講述了唐玄宗懶政、官員貪污腐化導致唐朝衰落留給後人的警示。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自公元618年唐朝立國,到713年唐玄宗改年號為開元,經過幾代人近百年的努力,唐王朝疆域廣闊,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人才輩出,進入了全盛時期。當時繁榮的都城長安,成為其他各國嚮往的世界中心。然而在太平盛世中,也曾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滿足了、懈怠了。他終日和楊貴妃沉溺在享受之中,漸漸地不再過問朝政。

「漁陽鼙鼓動起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朝堂上,楊國忠等奸臣當政、一手遮天;邊鎮中,安祿山擴充軍備、暗藏禍心。唐玄宗對盛世下的危情一無所知,他沉醉於《霓裳羽衣曲》優美的旋律,配上楊貴妃曼妙的舞姿,彷彿盛世會永遠持續下去。755年,安祿山的轄區突然傳來陣陣戰鼓,而曾經威震四方的唐軍像皇帝一樣長期懈怠,在叛軍面前迅速潰敗。此時,唐玄宗才從《霓裳羽衣曲》的旋律中驚醒,但都城長安很快被叛軍攻陷,他帶著楊貴妃倉皇逃往四川。在馬嵬坡,憤怒的將士殺死楊國忠,逼宮唐玄宗,要求處死楊貴妃。儘管萬般不舍,唐玄宗也只得賜死楊貴妃,以平眾怒。幾年後,唐朝最終擊敗叛軍,唐玄宗重回長安時,眼前只剩下滿目瘡痍的都城。他在抑鬱中度過了餘生,唐朝再也沒能重回巔峰,最終在內憂外患中被割據的藩鎮取代。隨著唐朝的滅亡,中國從封建社會的高峰滑落,進入了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

Advertisements

畫作《魂系馬嵬坡》描繪了憤怒的唐軍將士要求唐玄宗處死楊貴妃的歷史場景。

唐朝詩人杜牧曾在《阿旁宮賦》中以「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來勸諫唐朝當政者吸取秦亡的教訓。習近平借用古人之事,意在警示當今的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國力迅速發展,一些領導幹部貪污腐化、脫離群眾,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對此,習近平毫不手軟地打「老虎」、拍「蒼蠅」。上至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一批正國級、副國級高官,下到處級、科級等基層幹部,一旦違法違紀,絕不姑息。如今,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凝聚了黨心民心,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心和信任。

治理國家:「宰相必起於州部」

把總結歷史經驗和進行現實思考結合起來,把汲取歷史智慧和精心謀划未來統一起來,這是習近平從政多年來一直堅持的。深厚的積澱,讓他能剝開歷史的層層面紗,抓住古人治國的成功經驗,為今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找出有益的借鑒。

在1992年出版的《擺脫貧困》一書中,習近平在文章中提到了縣官:「古時候,人們以『七品芝麻官』來喻指縣令的官微權輕,有貶損之意。其實,當好一縣之長何嘗容易。我曾擔任過縣委書記,每與同行談起,大家總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責任不小。」

2015年1月12日,習近平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他講道,古人早就總結出「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一規律。那一次,他列舉了王安石、海瑞等人從縣官做起,終成一代名臣的例子。

王安石畫像。在任鄞縣知縣期間,王安石推行的政策成了日後他推行變法的「初稿」。

北宋王安石年僅21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淮南節度判官。任期滿后,他主動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出任鄞縣(位於今寧波市鄞州區)知縣。王安石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縣庫存量,救濟災民。他了解到大旱期間貧苦農民青黃不接,就允許百姓向政府借貸糧食,到收穫時低息償還。此外,他還帶領民眾疏浚東錢湖,解除了困擾鄉民多年的水旱災害,使原本喪失灌溉功能的東錢湖成了當地百姓口中的「萬金湖」。這些在小小縣域施行的政策,看似不起眼,實則日後成了王安石主持朝政,推行變法的「初稿」。

王安石才華橫溢,重視教育。但是,鄞縣雖地處江南,卻連一個能當老師的人才都沒有。為此,王安石遍訪山野,尋找人才,終於找到了5位隱居山林的飽學之士。此後,王安石雖然離開鄞縣,但當地辦學重教之風早已興起,考中進士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南宋時期,更有「滿朝朱衣貴,儘是四明(當時寧波地區的別稱)人」的說法。

位於浙江省淳安縣的海公祠。

相比於王安石年少得志,明朝名臣海瑞直到48歲才出任浙江淳安知縣,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干出一番事業。海瑞初到淳安,得知富人田產廣布卻很少納稅,貧苦百姓即便絕收,也要繳納重稅的「不均之事」。他當即決定重新清丈土地,規定賦稅。負擔減輕后,原本逃亡在外的不少農民返回故鄉,淳安社會又煥發出生機。

海瑞在知縣任上勤勉節儉,當時的浙江總督胡宗憲稱讚說:「我聽說海知縣為老母祝壽,才買了兩斤肉,可敬。」但恰巧胡宗憲的兒子路過淳安,因為覺得招待不周,把驛站的小吏倒掛起來痛打了一頓。海瑞趕到后說:「胡公以往巡視各地,命令所有地方不要鋪張。現在這個人行裝豐盛,一定不是胡公的兒子。」他命人打開胡公子的錢袋,看到很多黃金,便沒收入了縣庫。隨後,海瑞派人報告胡宗憲,儘管此人是真的胡公子,但胡宗憲非但沒有責怪海瑞,反而對他敬重有加。

有感於幾千年歷史中的國家治理經驗,習近平非常重視對基層幹部的培養和教育,希望他們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爭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牢基礎。為此,習近平專門引用了做過知縣的鄭板橋的詩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為民:西門豹的工作方法,正考父的謙恭之心

在習近平的眾多講話中,「人民」和「責任」是出現頻率很高的兩個詞。領導幹部如何樹立在人民心中的威信?「跟著群眾跳火坑」是習近平的形象比喻:「我們的方針再正確,如果不被群眾理解,也難以貫徹執行。如果群眾不聽,你就先跟著群眾走,群眾跳火坑,你也跟著跳下去。群眾覺悟了,從火坑裡爬出來,最終還是要跟你走。群眾跳,你不跳,幹群關係就疏遠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這個對工作方法的形象講述,其實就是要求領導幹部和群眾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眾的信任感。2004年,在浙江省瑞安市基層幹部座談會上,習近平提到了《史記》中西門豹是如何講究工作方法,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的,以此要求廣大幹部創新方法改善幹群關係,既要教育群眾,更要服務群眾。

《史記》有言:「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春秋時期,子產治理鄭國,由於他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騙他;子賤是孔子的學生,他做官為政的重點在教化,身不下堂、鳴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騙他;西門豹是戰國時期的魏國人,他治理鄴,注重工作方法,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方式,不站在百姓的對立面,百姓不敢欺騙他。

魏文侯時期,西門豹出任鄴令,他問百姓有什麼難事。有人說,因為給河伯(即河神)娶妻,弄得本地民窮財盡。細細一問,原來當地的官吏、長老和巫婆每年以給河神娶妻為名搜刮民財、中飽私囊,還要小戶人家獻出女兒,投入河中,「嫁」給河伯。由於這一習俗在當地人心中根深蒂固,西門豹很講策略,沒有硬來,沒有直接站在百姓的對立面。

到了給河伯娶妻那天,西門豹來到河邊,看到了馬上就要獻給河伯的新媳婦,說:「這個新媳婦不漂亮,我擔心河伯不滿意。麻煩巫婆去稟報河伯,換一個行不行。」說罷,他就讓人把巫婆扔進了河裡。許久不見巫婆上來,西門豹又讓人把巫婆的幾個徒弟扔進去,讓她們去催一下。眼見還是沒人出來,西門豹說巫婆和徒弟都是女人,說不清楚,麻煩長老去說明情況,於是又把長老扔進河中。自始至終,西門豹彎著腰,貌似恭敬地站在河邊,而站在他身後的官吏和其他長老心驚膽戰。當西門豹再回頭,準備讓其他人接著去時,這些人全都嚇得跪在地上叩頭求饒。西門豹見目的已經達到,就說:「看樣子河伯要留他們做客。好了,散了吧。」從此,鄴縣的官吏、長老再也不敢提給河伯娶妻的事了。天長日久,百姓們也摒棄了這一惡習。

正所謂,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在2013年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詳細地講述了正考父的故事,藉以告誡各級幹部:當官要為民,切勿驕傲自大、脫離群眾。

據史料記載,正考父是孔子的七世祖,春秋時期宋國的上卿,也是宋國第二位君主的直系後代,家世顯赫。正考父博學多才,文武兼備,深受宋國幾代君主的器重,威望很高。

在春秋時期,上卿是諸侯國里地位很高的重臣,但正考父為人處世謙虛低調,性情溫和,生活更是儉樸至極。他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大意為:自己先後被三位君主委以重任,每一次都誠惶誠恐——第一次彎腰受命,第二次鞠躬受命,第三次俯身受命;平時走路貼著牆根,生怕別人說他傲慢;煮粥不論稀稠都在這一個鼎里,能糊口度日就夠了。

「我看了這個故事之後,很有感觸。我們的幹部都是黨的幹部,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更應該在工作中敢作敢為、銳意進取,在做人上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習近平說。

外交:從崔致遠、阿倍仲麻呂談睦鄰友好

「百金買屋,千金買鄰,好鄰居金不換。」2014年7月,習近平在韓國首爾大學演講時如是說。中國與周邊國家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在首爾大學的那次演講中,入唐為官的新羅人崔致遠和萬曆援朝戰爭中的明軍將領陳璘都被習近平提起。

崔致遠畫像。他在唐朝生活16年,回到新羅后成為「東國儒宗」。

崔致遠12歲時隻身渡海入唐,雖然當時已是唐朝晚期,但盛世的餘韻猶在。像很多新羅留學生一樣,崔致遠年紀輕輕就進入國子監學習。17歲時,他參加唐朝科舉考試,金榜題名。消息傳回新羅故鄉,崔氏家族舉族同慶。但崔致遠志存高遠,沒有就此衣錦還鄉,而是選擇留在唐朝發展,先後做過縣尉和淮南節度使的幕僚。黃巢起義期間,崔致遠起草的《檄黃巢書》言辭凌厲,其中名句「不惟天下之人皆思顯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議陰誅」傳於天下。在唐朝期間,崔致遠廣交文人名士,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留唐16年後,弟弟拿著家信希望接崔致遠回鄉,他這才和弟弟一起返回新羅。崔致遠以唐朝三品官銜榮歸故國,受到了新羅國君的重視。回國后,他傳播漢學的熱情不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終成「東國儒宗」。直到今天,崔氏後人還回到崔致遠生活多年的揚州祭祖,揚州也建有崔致遠紀念館。

在露梁海戰中犧牲的明朝將領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人們早已熟知,但鄧子龍的上司陳璘的故事卻鮮為人知。萬曆援朝戰爭後期,陳璘被任命為御倭總兵官,統領援朝明軍。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退時,正是陳璘令鄧子龍配合李舜臣截擊敵人。鄧子龍和李舜臣雙雙戰死後,陳璘果斷派軍支援,痛擊日軍。隨後他領兵西進,燒毀敵船數百艘,殺敵兩萬餘人,生擒日軍大將數名,為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明朝滅亡后,陳璘的後人陳泳溸不願降清,便遷往當時的朝鮮,其後裔一直在今天韓國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韓國的陳氏後人常到陳璘的故鄉廣東祭祖,留下中韓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在與其他周邊國家的交往中,習近平同樣善用歷史典故。2015年5月,中日友好交流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在會上發表了講話,有日本與會者說:「聽完習主席的講話,我們很多人都哭了。」在中日關係複雜敏感,甚至還存在不少消極因素的情況下,習近平巧妙地用阿倍仲麻呂和李白的友情觸動了人們的內心。

阿倍仲麻呂畫像。他在唐朝生活、為官37年,成為中日友好交往的典範。

阿倍仲麻呂是著名的日本遣唐留學生,入唐后改名晁衡,在國子監學習,後來考中了進士。他備受唐玄宗厚遇,官至客卿。他在唐朝待了37年,56歲高齡時,由於思鄉心切,才返回日本。得知這一消息后,唐玄宗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任命一個外國人為本國使節,這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足見唐玄宗對他的信任。然而,在歸國途中阿倍仲麻呂乘坐的船遭遇風浪,有人誤傳他溺亡。他的好朋友、「詩仙」李白聞訊悲痛不已,寫詩《哭晁卿衡》悼念他:「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阿倍仲麻呂後來看到李白的詩,百感交集地寫下《望鄉》,作為回應:「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1978年和1979年,日本奈良和中國西安相繼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

在這篇精彩的演講中,習近平旁徵博引,提及諸多生動的歷史典故。他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講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能否成立人道主義組織?能否制定人道主義公約」的「杜楠之問」講到紅十字會的應運而生……習近平說,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面對各國關切的問題,習近平坦言「我們要從歷史汲取智慧」。

重視學習歷史和總結歷史經驗並加以運用,善於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和道路,這是我們黨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身為一位中國共產黨人,習近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歷史觀,將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有機地融入治國理政的新實踐中。這份深遠的歷史眼光、深厚的歷史智慧、深邃的歷史思維,殊為不易。中國擁有這樣一位深具歷史思維的領導人,是人民之幸,國家之幸,也是世界之幸。

作者:余亦青

本文節選自2017年第5期《環球人物》雜誌《習近平讀史》,已於3月1日上市。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