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醫論症|防控學齡前兒童遲發性聽力障礙

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作為一項防控聽力障礙的有效措施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尤其上海作為該項目的研究者和推廣者之一,在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方面已經走在前端。

學齡前兒童遲髮型聽力障礙

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作為一項防控聽力障礙的有效措施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尤其上海作為該項目的研究者和推廣者之一,在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方面已經走在前端。但是對於出生時尚不存在聽力障礙的遲發性聽力下降,新生兒聽力篩查無法及時發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分兒童會逐漸出現聽力損失。也就是說,遲發性聽力障礙在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中不容忽視。

遲發性聽力障礙是指出生后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逐漸發生的聽力損失,目前關注的對象包括3-15歲的學齡前及學齡期兒童,永久性的遲發性聽力障礙發生比例為11%~50%不等。

Advertisements

3-6歲的學齡前兒童處於學習及掌握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發生的聽力損失可嚴重影響兒童日後的交流學習能力,同時也相應提高社會相關教育成本。研究發現,單側聽力損失也會對兒童的言語發育、學習能力及長期發展帶來不良影響,即使輕度聽力損失也會顯著影響兒童在學校的行為及成績表現。

在學齡前兒童中,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約為14.9%~19.5%,其中一半以上為傳導性聽力下降。傳導性聽力下降者有部分可在2-3個月內聽力自行回復,但有部分為永久性聽力障礙,因這些聽力損失特點主要為遲發性或漸進性或波動性,表現不典型,很難在日常生活中被家長或老師發現。如有的兒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答非所問、容易疲倦、學習成績差等可能是聽力損失引起的,而家長和老師不容易把這些現象和聽力問題聯繫在一起。

Advertisements

根據2006年12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中國每年超過8萬例兒童被確診為遲發性聽力障礙。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無法發現遲發性聽力障礙兒童,現有的聽力篩查技術對測試設備和環境有一定要求,必須有專業的聽力測試設備並且需要在醫療隔音室完成,以上種種條件限制遲發性聽力障礙兒童的診斷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基於互聯網的兒童遊戲測聽技術,是基於互聯網技術,將測聽軟體安裝在移動電子設備上,兒童通過佩戴降噪耳機,在遊戲中完成聽力篩查。篩查結果直接上傳互聯網雲端處理,現場反饋篩查結果,幼兒園老師或家長即可指導兒童完成聽力篩查。耳科學研究所自2012年5月-2015年11月,在楊浦區幼兒園完成共計11374名學齡前兒童,篩查未通過轉診兒童962例,確診傳導性聽力障礙177名,20名兒童被診斷為永久性聽力障礙。

兒童遲發性聽力障礙臨床表現不典型,但對其言語發育、社交及學習成績和社會行為影響大,因此對兒童遲發性聽力障礙應做到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期待通過共同關注,將遲發性聽力障礙防控建設提高到先天性耳聾防控戰略的高度,共同還孩子美好的聽力世界。

有效的聽力篩查,初步篩查最好在新生兒出院之前完成

新生兒聽力篩查程序

有效的聽力篩查,初步篩查最好在新生兒出院之前完成。如果篩查檢測在新生兒出院之後進行,往往難以找到安靜的測試環境和嬰兒安靜的測試狀態。

沒有通過初篩的新生兒要在42天進行聽力的再次篩查(復篩)。復篩對於聽力篩查是很重要的,因為通過此項,可以減少假陽性率,有利於可能有耳聾的新生兒及時進行聽力學診斷和干預。如果把篩查對象列為具有耳聾高危因素的新生兒或嬰兒,僅僅會篩查50%的具有耳聾的新生兒或嬰兒。因此,篩查對象應該面向所有的新生兒或嬰兒。

一個完整的新生兒聽力篩查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篩查技術,耳聾早期診斷技術,耳聾患兒早期干預技術和適當及時的聽力康復措施,資料庫網路建立和管理,質控評估體系。

聽力篩查與診斷是不同的。否則篩查人員就會視篩查結果為診斷耳聾的標準。篩查是用相對簡單、快速、便宜、可靠的技術對那些可能存在耳聾的人群進行初步的鑒別。那些沒有通過篩查的新生兒要用更為綜合的、確定的方法來對耳聾進行確診;如果新生兒確實存在耳聾,就要詳細描述耳聾的類型和程度,以便早期干預。把確診的資源用於相對較少的人群就可以節省社會成本,減少家長不必要的焦慮。

聽力篩查就是應用一定的快速並且簡單的技術,對那些可能存在耳聾的大規模人群進行聽力存在與否的鑒別。

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

聽力篩查就是應用一定的快速並且簡單的技術,對那些可能存在耳聾的大規模人群進行聽力存在與否的鑒別。大規模的篩查要求簡單、快速、便宜的篩查技術。現在用於新生兒聽功能篩查的方法主要有自動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ABR)法和耳聲發射(OAE)法。兩種方法各有優缺點,OAE的失敗率高於AABR,所以可以把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例如在初篩的時候採用OAE,復篩的時候用AABR,是較為推薦的方法。對於新生兒監護病房,可以採用AABR的方法。

自動聽覺腦幹誘發電位法(AABR),是能夠自動進行結果判別的ABR檢查方法。用聲強級為35dB nHL的短聲,通過耳罩式耳機或者一次性耳耦合器給聲,通過放在嬰兒額頭部的感應器獲得波形。系統會將獲得的波形與模板進行比較,得到通過或不通過的結果,沒有通過的嬰兒就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聽力評估。模板取自35個聽力正常新生兒的ABR合成波形。

耳聲發射(OAE)法,是一種產生於耳蝸外毛細胞,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入外耳道的音頻能量。研究表明耳聲發射的出現與聽功能的正常與否密切相關。耳聾超過40dBHL,就會導致耳聲發射的減弱或消失。用於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技術是瞬態誘發耳聲發射(TEOAE)或畸變產物耳聲發射(DPOAE),後者具有頻率特異性。

已刊於《東方早報》身體周刊

作者:汪雪玲 黃治物 吳皓

(圖片來圖片來自於網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