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亞歐非大帝國的喪鐘響起——伊蘇斯戰役

公元前334年,由於父親被刺殺而倉促接掌馬其頓國王的亞歷山大,在重新整合了希臘各城邦之後,開始了對小亞細亞的征服之旅。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亞歐大戰,馬其頓與波斯帝國,開始了。

伊蘇斯戰役前期雙方勢力圖,阿契美尼德帝國即波斯帝國

公元前333年11月,兩對軍隔河對壘於伊蘇斯地區,經過了一系列的試探之後,雙方擺下了陣勢,準備大打一場。

需要指出的是,就兵力而言,大流士一方點據絕對優勢,不同史料說法不一,但最保守的數據也有十二萬左右。而亞歷山大方面就要少得多,公認大約為四到五萬人。因此,大流士的陣形其實比圖中縱深要厚重很多,亞歷山大為保證陣線完整避免被對方包抄兩翼,不得已將陣線拉到最長,以盡量遮護兩翼。

可能英雄從來都是所見略同的,大流士和亞歷山大不約而同的把最精銳的攻擊部隊擺在了右翼,而在左翼採取守勢。亞歷山大親率的最為精銳的夥伴騎兵和近衛輕步兵作為右翼的主要突擊力量。並在右翼左側布置了近衛輕步兵以連接中軍與右翼。而大流士則在自己的右翼擺放了幾乎全部的鐵甲重騎兵。

Advertisements

不同的是雙方的左翼,亞歷山大並沒有採取消極防守的策略,陣前布置了數百名聯盟重騎兵部隊,騎兵後方才是步兵方陣,這支部隊由全部的希臘同盟部隊和其他聯軍部隊組成。而步兵方陣後方的特薩利騎兵部隊,更是神來之筆。這支一千八百人的騎兵部隊的調動,完全瞞過了大流士的眼睛,在後來成為一隻奇兵。這顯然是一種以攻為守的策略。而大流士的策略就要保守得多,波斯軍左翼同樣是以重步兵方陣為主,而且左翼的方陣人數要多於右翼。並且在方陣前布置了相當數量的弓箭手部隊。

雙方的中軍,都是以重步兵方陣為主。大流士親自坐鎮中軍,身邊為大約兩千名「不死軍」近衛騎兵,陣前為雇傭的希臘重步兵方陣。亞歷山大中軍則是聞名遐邇的馬其頓長槍密集陣,並於陣前布置了標槍手和弓箭手。雙方以及時刻準備剛正面。

Advertisements

馬其頓方陣與陣前的標槍手和弓箭手

突擊中的夥伴騎兵

而此時,雙方的中央方陣已經開始了對撞。馬其頓方陣在還未完全渡過河時,就遭遇了對方希臘雇傭兵方陣的對撞。兩種方陣同出一門,不過改良的馬其頓方陣的長矛更長,衝擊力更強。但此時被敵擊於半渡,河道崎嶇,破壞了馬其頓方陣的統一性。更致命的是由於亞歷山大率右翼部隊的前突,導致了右翼與中軍的脫節,中軍右側完全暴露。於是老牌希臘方陣開始教做人。馬其頓長槍方陣開始苦戰。

方陣與方陣的對撞

而馬其頓的左翼,卻正面臨更大的考驗。由於雙方都把自己的右翼當作最有力的拳頭,狠狠揮向了對方的軟肋。波斯的鐵甲騎兵開始投入戰鬥,並首先渡河。首當其衝的色薩斯重騎兵迎了上去,但很快被擊潰。正當鐵甲騎兵準備進一步擴大戰果時,馬其頓左翼後方的特薩利重騎兵開始出擊,憑奇兵之勢迅速與鐵甲騎兵糾纏在一起。雖然馬其頓左翼騎兵人少,但由於戰場狹窄,波斯鐵甲軍只能分批投入兵力,很難形成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在步兵方陣的協助下,勉強能夠維持。

於是戰場形成了這個樣子:

戰役雙方的斜面接觸

而此時,親自踹陣的亞歷山大已經在右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率先闖陣的夥伴騎兵,在隨後跟上來的精銳輕步兵協助下,很快瓦解了已經陷入混亂的卡達克重步兵方陣的抵抗。然後馬其頓右翼開始分兵,一部開始攻擊希臘雇傭兵方陣的左翼,這一處的攻擊是致命的。而亞歷山大則繼續率領夥伴騎兵直取大流士所在的中軍,並與拱衛大流士的波斯近衛騎兵展開激戰。

至少從戰鬥意志上來講,坐鎮指揮的大流士,很顯然不如親自上陣衝鋒的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突擊大流士中軍

兵臨車前,大流士放棄了教亞歷山大做人的機會,他逃跑了。

在擊潰波斯中軍后,亞歷山大率軍回援,解救陷入困境中的中軍方陣和左翼部隊。波斯軍兵敗如山倒,開始了全線潰退。

此戰之後,雙方的勢力範圍成了這個樣子:

戰後勢力對比

古老的波斯帝國江河日下,而亞歷山大帝國,正冉冉升起。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