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黃帝內經》素問 第七篇 陰陽別論(下)

本篇共三個部分。

第三部分。講述人體各部位陰陽失去平衡的表現。

陽明與厥陰發病,表現在涼駭、背痛,常唉聲嘆氣、打哈欠,叫做風厥。

少陽與少陰發病,腹部作脹,心滿悶,時不時的想嘆氣。

太陽與太陰發病,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筋骨松馳痿弱無力,四肢不能舉動。

診脈時,來有力,去力衰,叫鉤脈,稍無力。來輕虛而浮,叫毛脈;有力而緊張,如琴瑟弦,叫弦脈;有力須重按,輕按不足,叫石脈;既非無力,又不過力,來去和緩流通平順,叫滑脈。

陰陽失去平衡。陰氣盛於體內,陽氣擾亂於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浮陽熏肺,發生喘鳴。

陰能生化是因為陰陽平衡,這是正常。如果陽氣獨盛,則陽氣破散。若陰氣獨盛,則寒濕偏勝,經脈氣血亦敗壞。

Advertisements

屬於死陰的病,不過三日就要死;屬於生陽的病,四天就會痊癒。生陽死陰就如肝病傳心,木生火,得其生氣,叫做生陽;心病傳肺,火克金,金消亡,叫做死陰;肺病傳腎,以陰傳陰,無陽,叫重陰;腎病傳脾,水反侮土,叫辟陰,是不治之症。

邪氣結於陽經,則四肢浮腫。四肢是諸陽之本。邪氣結於陰經,則大便下血,陰絡傷則血下溢,初結一升、再二升、三三升。邪侵陰陽經脈,偏於陰經會發生「石水」之病,腹部腫脹;邪氣結於二陽「足陽明胃、乎陽明大腸」腸胃俱熱,多為消渴之症;邪氣結於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多為上下不通隔症;邪氣結於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為水腫膨脹之病;邪氣結於一陰一陽「厥陰、少陽」多為喉痹之病。

陰脈博動有力,與陽脈有明顯區別,是懷孕現象;尺脈、寸脈俱虛而患痢疾是死征;陽脈加倍於陰脈,有汗出,陰脈虛而陽脈搏擊,火迫血行,在婦人為血崩。

Advertisements

三陰「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脈俱於指下,約二十天半夜時死亡;二陽「手少陰心、足少陰腎」之脈於指下,約十三天傍晚時死亡;一陰「手厥陰心胞絡、足厥陰肝」之脈於指下,大約十天死亡;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之脈於指下,鼓動過甚,三天死亡;三陽三陰之脈俱博,心腹脹滿,陰陽之氣發泄已盡,大小便不通,則五日死;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之脈於指下,患有溫病的,已無法治療,不出十日就會死亡。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