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漢字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提起漢字,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漢字有什麼可講的,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同漢字打交道。其實,漢字遠不是我們認為的那般簡單。每個漢字都是有溫度的生命體,她承載的信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漢字不僅是構成漢語的符號,更是中國社會的多姿多彩的投影,一橫一豎一撇中都蘊含著歷史的大智慧。漢字也是世界上最難書寫的文字,獨特的方塊字形需要不斷記憶,反覆練習才能熟練書寫。在今天「鍵盤書寫」時代,傳統的手寫漢字的習慣已被悄悄顛覆。提筆忘字、寫不好字、不會寫字的「漢字書寫危機」,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今年9月全國新入學的中小學生將使用的「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的做法,都體現出國家對漢字學習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

Advertisements

漢字具有非凡的魅力。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美麗的畫、一首優美的詩。學習漢字的方法有很多,如通過字形、結構、偏旁等識記漢字。但是,我認為最為有效的識字方法還是《有故事的漢字》所採用的字源識字法。字源識字法從漢字的小時候入手,也就是甲骨文(金文)入手,講漢字的造字本義和演變過程,這樣,我們對漢字就有一個「通史」而不是「斷代史」的了解。孩子對漢字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都了解了,學習漢字就不覺得枯燥了,而且記得紮實,不容易寫錯字、別字。

比如給孩子講解「羅」字,「羅」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隻小鳥被網罩罩住了,上面字形是甲骨文「網」字,表示捕鳥的罩具,下面是一隻「鳥」的形狀,表示小鳥被罩在網罩里。所以,「羅」字的造字本義:用網罩捕鳥。後來,由本義比喻引申出動詞「招致、收攏」,如「包羅萬象」;還引申出名詞「網罩」,如「自投羅網」;後由「網罩」又引申出名詞「鬆軟的絲織品」。這樣,知道了「羅」字的本義,我們便很容易理解成語「門可羅雀」了。後來在漢字簡化過程中,簡體字的「羅」將「鳥」字簡化為「夕」,從字形上已看不出來她的本義了。

Advertisements

我們只有通過這種尋根溯源法,熟悉了漢字的起源與演變,才能了解漢字背後的故事,而有了故事,才算是真正知道了這個字。

漢字的演變豐富而生動。我們越多地了解她,就能越深地感受到延續在我們血脈中文化的分量。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只有感知到自己身上的這種分量,才能真正擁有一份自信和氣魄。

漢字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最燦爛的瑰寶。漢字不是一種僵化的符號,她有生命,有溫度,有情有義。大學問家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讓孩子通過漢字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進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認為這是一條比較有效的途徑。

以漢字「王」字為例進行說明。「王」,一個非常簡單但是器宇軒昂、霸氣十足的字。我們常說的「王侯將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擒賊先擒王」。那為什麼「王」會有這麼霸氣、這麼厲害的含義呢?甲骨文的「王」字像是一把大斧子的樣子,上面是斧柄,下面是寬刃,所以,「王」字的原義是大斧。大斧既是劈山開路的工具,也是征戰殺戮的兵器,誰掌握大斧,誰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是「王」,這也是祖先以大斧作為權力象徵的原因。

到了漢代,大儒董仲舒這樣解釋「王」字,三橫代表天地人,上面是天,下面是地,中間是人,一豎代表貫通,參通天地才能稱之為「王」,也就是王是一個把天地人的關係想得特別透徹的人。王的所做所為就是天意。所以,你看歷史的更替、文明的演進都藏在文字的變化里。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並不需要刻意去背誦多少多少中國文化的訓條。只要真正掌握了漢字,這個文化也就在你心裡紮下了根。

(作者單位:青島出版社)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