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裹時蔬解百膩—美味兒蒸菜

我國的烹飪很有意思 ,煎烤烹炸手法齊全,大多口感酥脆,顏色誘人、脂香撲鼻,令人食慾大增。但從「養」的角度看,只能偶爾解饞過癮。

六月在成都賞味,對銀泰七層的大小喜吃印象深刻。整個餐廳全是明檔, 請來川味匠人駐店,甚至有兩位梓潼片粉的非遺傳人。

在開放的操作檔里,蒸、煮、燒、拌、汆……無所不至,最大特點就是無油煙,全透明的操作流程盡入眼底,看著就踏實。

百味嘗遍定神 ,在眾多烹飪技法中,對「蒸」竟情有獨鍾。

各地的蒸食品種很多,從點心到葷素……通過水蒸汽為傳熱介質,使食物軟熟,基本能保持原汁原味的特點。

說到蒸菜,自然會想到沔陽三蒸。

沔陽就是現在的湖北仙桃市,水肥土美,物產豐富,沔陽三蒸相傳為陳友諒之妻首創。

傳統三蒸是指畜禽、水產和時蔬,另一說法是指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僅是一個概數。當地有"無菜不蒸"的食俗,素有「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蒸籠)不成席。」

關於沔陽三蒸的故事也很多,有陳友諒舉兵和乾隆下江南的過往……以及張學良的題聯:「一嘗有味三拍手,十里聞香九回頭。」三蒸成了仙桃的一張名片。

《舌尖上的中國 》說的天門蒸菜與沔陽僅一水之隔 ,據說有4600年的歷史,食物傳承也是佐證。

從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發現先民的智慧,他們用陶甑蒸飯時,放入雞蛋或蘿蔔同鍋蒸熟,即省時間,又節能源,可謂歷史悠久。

天門是茶聖陸羽的故里,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天生機緣,茶與蒸菜都是養生,皆崇尚自然純樸。

陸羽和他的恩師智積禪師,因長住於天門西塔寺中,朝夕與寺院旁的荷湖為伴。因喜食湖藕, 於是寄情用功,燒製成了清新爽口的藕蒸菜。

藕蒸菜從寺院傳到民間,由素菜向葷素之間轉移。天門更像是一處飲食養生之地,茶與蒸菜以其養生價值而盛行天下。

湖北菜雖未列入八大菜系,但天門蒸菜卻冠居蒸菜之首,其最大的秘訣就在於粉蒸,尤其以粉蒸蔬菜為最高境界。米粉隔絕高溫的直接破壞,保留了蔬菜原汁原味的鮮活。

北方地區大多也有蒸菜,叫法各異,蒸法大致 。比如河北的蒸素菜叫「苦力菜」。舊時肚裡欠糧,用野菜裹點主食粉蒸,是瓜菜代的智慧。現在農家樂講究了,用蝦皮、蔥花炸油燴鍋素蒸 ,竟惹城裡人大讚。

今天就素蒸一下,主要是試試各種粉的漿感。

豇豆洗凈瀝水,用一枚雞蛋和少許橄欖油拌勻,倒入麵粉,不要太多,豆角都能掛勻粉就可以了。屜鋪濕蒸籠布,水開后豇豆鋪在上面,蓋蓋大火蒸10分鐘 。

麥香的麵漿是細膩的,包裹著碧綠的顏色,面韌蛋香,這道菜適宜蘸薑汁。

用壓蒜器擠薑汁入凈碗,加白糖、米醋、雞汁、精鹽,用少許溫水化開,滴入香油即可上桌蘸食。豇豆回甜的特殊風味兒與姜辛很搭哦!

用紅莧菜就可以看出蒸菜保持食材滋味的優勢。喜歡瀝凈水後用雞蛋和橄欖油做介質掛汁,既豐富味感,還能滑爽口感 。

紅莧菜洗凈瀝水,打入一枚雞蛋和少許橄欖油拌勻后撒入大米粉,蒸素菜盡量不用購買的米粉,自己試著用研磨機把五穀打成粉來做,才有食材本應的鮮香。大米粉盡量用研磨機打細,如果能先炒香大米,口感就更好了。

拌粉料時不僅要讓米粉沾勻菜葉,還要保證米粉和蛋漿混勻濕潤。重點是米粉一定要拌濕 ,蒸透才會有好口感。

開鍋入屜濕籠布蒸8分鐘。籠布沒有一點染色,汁水完全蒸裹在菜里。米漿粉裹紅莧菜特別清香,再來一碟醋蒜汁兒,喜辣可以放點紅油,超級下飯呢!

再素蒸一個茼蒿。蛋液橄欖油拌勻,掛小米粉,入屜6分鐘OK。

茼蒿有種特別的鄉野之氣,要切成寸段左右,拌入小米粉,口感細細碎碎,粉裹蒿葉綿綿韌韌,很有粗茶淡飯的感覺。一碟油辣子,拌入醋和蒜末,很開胃哦!

五穀雜粉裹著,無所不蒸。裹住養分才能蒸出滋味兒!蒸好也可燴各種味汁,粉蒸過的菜掛味不錯,再燴不損其形。

地地道道的鄉野滋味競感慨苦與福。

再翻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拒不從俗。」「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 正合我意。」 「縱然不能避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有可愛。」

先生強悍的稜角下也有可愛。八十年前的「無俚 」、「自遣」、「隨寫」瑣事百態中流落出雅緻襟懷。

不拘泥境況,所謂「物隨心轉,境由心造……」身在其中體會的福才是真福。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