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成員在患者得病後如何進行護理?請專家如何解讀(參考)

家庭是社會群體的摹本單位,承擔著各種襯:會職能,最基本的職能是組織生活,繁衍生息,滿足兩性間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婚姻關係是否和諧,親子關係是否融洽,教育子女的方法態度是否適當,均影響著每個家庭成員的心身健康。從醫學的角度上,家庭又是初級衛生保健單位,發現疾病、轉診陪診、護理病人、照顧殘病者等都是由家庭成員負擔和完成,另一方面,家庭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等對人們心身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對兒童及人格的發勝的影響尤為重要。嘣此,研究和重視家庭心理衛生,加強家庭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更有重要意義。

1.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兒童心理形成的決定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子女個性形成產生不同影響,民主型或教導型是理想的教養方式,家長常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文化修養。對子女要長期耐心教導,培養子女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教育時循循善誘,不厭其煩。這種家庭教育的子女,常常具有較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有獨立性和創造性.社會適應良好,個體化社會化平衡發展,日後容易獨立成才。

2.家庭和睦與幸福

家庭中最重要的關係就是夫妻(婚姻)關係和親於關係,這兩種關係的和睦與協調,能使家庭成員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得到極大滿足,從而有助於提高家庭心身健康水平,心情舒暢,延年益壽,要認識夫妻的身份及在家庭中的不同任務和責任,如哺乳,教養子女,操勞家務、敬老攜幼等均已成為夫妻雙方所承擔的義務和角色這一切均建立存彼此信任、尊重、白覺、互助、依賴的基礎上,否則夫妻不睦、婚姻破裂、家庭解體均可造成防衛能力減低,給子女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失去心理平衡另外,親F關係的良好也可保持家庭和睦,這有賴於良好的教養方式。

3.家庭環境

人出生后,首先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兒童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巾度過的,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對青少年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在這個「小社會」中,父母教以各種知識技能,社會行為規範,在精神上物質上保證子女的身心發育成長,閃此家庭是子女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的、最好的外部條件,並與各種因素相關:如與家庭的社會地位、經濟水平、家庭成員情況(職業、史化水平、道德修養、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習慣)、家庭生活氣氛、兒童在家庭的地位、家長本人的心理特徵等都有密切聯繫。家庭內部成員間互親互愛、處事待人通情達理、尊老扶幼、禮貌待人的良好作風,有利於培養兒童從小養成州結關心、合群友好的人際關係反之,家庭成員言行粗俗,互相傾軋,鄰里不和,欺壓老幼,可使孩子從小出言不遜,蠻不講理,處事待人冷淡粗暴。在家庭環境巾,母愛的作用舉足輕重:母親具有女性的美德和天賦、溫柔體貼、情感細膩等優點,母親的溫存、寬容、優雅的風度和文明舉止,是培養子女照好心理素質的先決條件。現代社會中的破裂型家庭和其他缺乏母愛的家庭,出現的種種不良心理問題證實,青少年期存在的心理缺陷、身心障礙、追根溯源,與幼小缺乏母愛有密切關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