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腫臨床上分為痰凝氣結型和濕毒積聚型,看看中醫角度解析

皮脂腺囊腫古稱「脂瘤」、「粉瘤」,「脂瘤」最早見於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曰:「癭多見於肩項,瘤則隨氣凝結……瘤則有六:骨瘤、脂瘤、氣瘤、肉瘤、膿瘤、血瘤。」並將「脂瘤」歸為六瘤之一,在此之前,多根據其形態而統於瘤目下,如《諸病源候論》曰:「瘤者,皮肉中忽腫起如梅李大,不痛不癢,言留結不散,謂之為瘤。」

其後多以「脂瘤」、「粉瘤」互稱,如明朝萬密齋在《萬氏秘傳外科心法》卷之九瘤症總論中提出十一種瘤,粉瘤列於首並首次配圖以辨別;明代李梃《醫學入門癭瘤疣》曰:「但有一種脂瘤紅粉色,全是痰結,用利刀破去脂粉則愈。」記載了脂瘤的外觀、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法;明龔廷賢《萬病回春》記載用神仙蠟礬丸治「諸瘡毒、粉瘤、痰核」,並在其書《壽世保元》中說:「瘤有六種。曰:骨、脂、石、肉、膿、血是也。治法,癭瘤二者,切不可針破,針破則膿誤漏,則殺人,惟脂瘤可破去脂粉,即為異,不可輕易。」

Advertisements

明陳實功《外科正宗》曰:「又一種粉瘤,紅粉色,多生於耳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全是痰氣凝結而成,宜鈹針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條槍插入數次,以凈內膜自愈。」論述了「粉瘤」外觀、好發部位、病因病機以及治療方法,並指出痊癒的條件就是「凈內膜」,即去除囊壁;《景岳全書》曰:「五瘤之外,又唯粉瘤為最多,蓋此以腠理津沫,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瘤之屬,但有深淺耳。深者在皮里,則漸大成瘤也。」

提出「粉瘤」的常見性及津液停聚的病因;《外科啟玄》:「凡粉瘤大而必軟,久久漸大,似乎有膿非膿,乃是粉漿於內。若不治之,日久大甚,亦被其累,常用艾灸十數壯,即以醋磨雄黃塗在紙上,剪如螺娜蓋大,貼灸處,外用膏藥,貼一二日換,待擠出膿即愈。」講述了「粉瘤」發病過程及治療方法;清陳士鐸《石室秘錄癭瘤治法不同》說:「粉瘤三年之後,彼自然而出如線香末,出盡自盒,亦不必治也。

Advertisements

癭瘤不同,形亦各異,然皆濕熱之病也。」指出「粉瘤」有自愈傾向並提出其濕熱之病因,並在其書《洞天奧旨》中說:「粉瘤大而必軟,久則加大,似乎有膿非膿也,乃是粉漿藏於其內,擠出宛如線香焚后之滓……破而去其脂粉,則愈。」

《外科大成》論述了用琥珀蠟礬丸治療癰疽發背,並治「粉瘤、瘰、痰核」,《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中說:「軟而不硬,皮色淡紅者,名脂瘤,即粉瘤也……惟粉瘤可破,其色粉紅,多生耳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全系痰凝氣結而成,治宜鈹針破去脂粉,以白降丹捻子插入,數次將內膜化凈,用生肌玉紅膏貼之自愈。」若本病不慎發生感染者稱「脂瘤染毒」,化膿者又稱為「膿瘤」,綜上所述,皮脂腺囊腫最初被歸納為「瘤」的範疇,后以「脂瘤」稱之,后因其內容物呈脂粉色而被稱為「粉瘤」,當屬同一疾病。

古代文獻中關於皮脂腺囊腫的病因病機也多有論述,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之「瘤則隨氣凝結」,《醫學入門》講「但有一種脂瘤紅粉色,全是痰結」,《外科正宗》說:「又一種粉瘤……全是痰氣凝結而成」,《景岳全書》記載了:「又唯粉瘤為最多,蓋此以腠理津沬,偶有所滯,聚而不散,則漸以成瘤,是亦粉瘤之屬」,《醫宗金鑒》:「惟粉瘤可破,其色粉紅,多生耳項前後,亦有生於下體者,全系痰凝氣結而成」,主要認為皮脂腺囊腫病機為氣滯痰凝,亦有認為其病機為濕熱所感,如《石室秘錄》:「粉瘤三年之後,彼自然而出如線香末,出盡自盒,亦不必治也。癭瘤不同,形各異,然皆濕熱之病也」,而發生感染者病機是因「脂瘤染毒」。

綜上所述,皮脂腺囊腫總因憂愁思慮日久或忿郁惱怒,使肝氣失於條達,氣機郁滯,則津液不得正常輸布,易於凝聚成痰,氣滯痰凝,壅結於皮膚,又因嶺南氣候濕熱,易於礙滯氣機,阻滯氣血流通,故易形成粉瘤,或因飲食失調,影響脾胃運化,脾失於健運,不能運化水濕,聚而生痰,阻滯於肌膚經絡,發為本病,而其化膿感染則因氣血不暢,蘊久化熱,濕熱壅滯於局部,熱勝則肉腐,化腐成膿而成。

結合以上論述,皮脂腺囊腫在臨床上分為痰凝氣結和濕毒積聚型:

痰凝氣結型表現為高於皮面的圓形瘤體,質軟而色澤正常,破後有豆渣樣物,氣味臭穢,常發於頭面頸部,病程漫長,瘤體色白而腫,無自覺癥狀,舌淡紅,苔膩,脈弦滑。治宜行氣化痰散結。本型相當於西醫未發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腫。

濕毒積聚型表現為高於皮面的圓形瘤體,質軟,伴有紅、腫、熱、痛,甚或破潰流膿,舌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散結,行氣化濕。本型相當於西醫的發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腫。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