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新媒體防感冒也有葯

政務新媒體的發展是互聯網應用的產物,是政務部門服務的體現,也是群眾網路需要的必然。政務新媒體發展也會經歷發展瓶頸期,作為新生事物,遇到難題,走點彎路也是必然的。

遇到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找准問題對症下藥。

癥狀一:角色設置單一,互動不到位

政務新媒體代表的是政務部門和相關機構,從形式上是機構對群眾,但從政務新媒體的交流來說,還是人與人的對話。那麼就一定不是官對民的角色定位,不是強調管理和教育,而是服務和溝通。

從網民需求上看,對政務新媒體的期待越來越高,希望政務新媒體更加「人性化」,不僅是內容更好看,更包括互動到位,能夠拉近距離感。

特別是在評論、留言和私信的溝通中,更希望看到有態度有溫度有速度有針對性的回復,而不是簡單的「你反映的問題已收到」或者是「可以打12345熱線反映」,這應該一方面考驗的是政務新媒體給自身的服務定位,一方面則是政務小編們的工作態度。

Advertisements

很多政務新媒體都發愁粉絲積累的事兒,實際上除了發布內容的吸引力外,答覆、解釋甚至是對留言的精選處理,都是贏得粉絲的好辦法。

事實上,通過日常交流,絕大部分粉絲的加分項,甚至是態度大於事情的實際解決,因為往往實際解決需要相當的過程和難度,但展示一個積極的、開放的、重視的態度是成本最低廉的服務。

而有些政務新媒體只強調發布,但忽略服務,或者沒有足夠的投入人力來保障自身賬號的職守(至少是工作時間段),而無人看管的結果,就是網民求解無門,留言無語,那自然就是慢慢取關的結果。

一定要把互動當作一件重要工作來看待,怎麼說話,如何回復,關鍵還在於是不是真把自身定位於一個政務服務者,是不是真心想為群眾解決問題。

Advertisements

政務新媒體的工作對象是群眾,想爭取民心,態度總是第一位的。不能視而不見、閉目塞聽,對百姓反映的問題不能泥牛入海,產生新的「官僚主義」。

政務新媒體的作用,既要有「權威發聲」,又要有」潤物細無聲」,通過平時持續地聽取用戶訴求、與老百姓真誠溝通,及時地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提升群眾的滿意度。

癥狀二:發布內容脫離社會,不能和網民同頻共振

政務新媒體是本單位的宣傳平台,這沒錯。但如果只發本單位領導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而不考慮受眾的感受就會出狀況。

這種癥狀有兩方面的表現,一種是過於自我,把政務新媒體當成自家黑板報。

比如某家政務微博,一天的時間都在「直播」自家舉辦的一個研討會,直播方式則是某某專家發言,而發言的內容又被略去。那麼這種內部工作流水賬式的記錄又有誰會來關注。無非就是誰發的誰得看一眼,至少校對下有沒有錯字。發誰的誰得看一眼,看給自己的照片拍得是否有美顏效果。

實際上,這就屬於「無效勞動」,因為在群眾看來,完全沒有關聯,沒有興趣點。

要解決這種癥狀,就是一個出發點的問題,拿來一個素材,接手一段內容,要想想和群眾有什麼關聯,找到聯繫點再進行加工和包裝。

另一種是不關注大背景,造成內容和網民普遍心態的不適應。

比如在發生重大事件時,仍然不注意調整發布內容,在情感方向上不適宜,或者是內容契合度差距過大,都會造成群眾的質疑。

這實際考驗的是政務新媒體的大局觀和看齊意識。不能只盯著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而忽視了在大的互聯網輿論場上,政務新媒體要順應主流,及時發聲。

癥狀三:專業度不足,專業事沒有專業人才來干

政務新媒體工作對於小編的要求越來越高,懂內務知網路能寫能畫能直播,專業複合型人才是奇貨可居。

但實際上,現在的政務小編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邊工作邊實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熟悉自身業務的新媒體意識弱,新媒體操作強的業務能力又不足,要解決這點,關鍵就是團隊化操作,讓大家取長補短形成合力。

提倡的發展模式是小團隊操作,兩三個人可以形成一個工作小組,從內容把控到包裝,從選題策劃到執行,可以在小組內形成閉環,以協同配合的方式完成。這樣就可以由熟悉業務的來選擇「說什麼」,由熟悉新媒體的來處理「怎麼說」,爭取達到既反映工作,又能被網民接受的效果。

對於自身小編的建設,一定要重視培訓工作,保證每個階段都給小編們不同的學習機會,才能夠讓自身的人才鍛煉成長。

另一種模式就是藉助第三方的社會資源,與其自己從頭培養一個能操作H5,能編輯短視頻的行家,不如直接尋求和專家媒體、機構的合作,利用現成的人力資源和市場途徑來推廣,這也是很便捷的解決途徑。

當然,這一定要改變宣傳不需要投入的錯誤意識,而應該是規範的花錢購買社會服務。

癥狀四:操作越界,官微過度娛樂化、個性化

從早期的賣萌,到最近的熱詞跟風,包括各種網路投票送福利。

雖然這些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吸引粉絲的效果,但終究不是正差。

如果過分強調娛樂化,強調媒體屬性,而偏離了政務服務,那就算再活躍也是「不務正業」、「不談政事」。

對於這個癥狀,就是擺錯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政務新媒體必須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通過經營賬號來讓群眾熟悉、了解本單位本部門的工作,讓群眾了解政務部門在做什麼、怎麼做和為何做,並對政務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和評價。這是政務新媒體的建設初衷。如果脫離了內容核心,片面強調形式上的新奇怪,甚至去打「擦邊球」,或者是過分強調小編的個人情緒,把「人性化」和「情緒化」混淆,小編半夜沒事發個「有起來上廁所的沒」,也能引來一群調侃,從形式上看挺熱鬧,但和自身的業務有半毛錢關係嗎?!

癥狀五:唯排名、粉絲論 錯誤的成績觀

一些政務新媒體非常看重排名,看重粉絲數(訂閱數),特別在意所謂文章推送達到的量級。

的確,訂閱者是政務新媒體的重要載體,但並不是唯一載體。你的服務對象並不一定是你的關注者,得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簡單說,你的目的是文章的內容對特定人群有幫助作用,而這個人群強調的是信息的送達而不是訂閱。

實際上,今日頭條的發展模式就是這樣,以內容興趣度去計算去推送,而並不太關注是否訂閱。

當然,目前的機器計算還主要是你經常關注什麼,就給你推送什麼。

未來更理想的邏輯應該是你會需要什麼,你該被提醒什麼,就會被推送到什麼。

政務新媒體所強調的原創內容為王,其核心也指的是文章自身的價值,給了閱讀者怎樣的幫助或認知。

打個比方,常看《法治進行時》的就是特定的一個收視群體,而真正可能需要法制類節目去提醒提示的群體,往往不看法制節目。這是對象的錯誤,也是當前政務新媒體粉絲髮展中的難點。

你的鐵杆粉絲不一定是你發布信息的受益者。

那些不關注你的吃瓜群眾更需要你的提示和幫助。

這是政務新媒體的主攻方向。

因此正確的成績觀應該是,提升自身原創內容的價值,用價值去吸引更大範圍內的接收者。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