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中被誤讀的成語。列子、莊子:朝三暮四愚公移山杞人憂天

名詞、成語與漢字一樣,承載著華夏文明。但有很多名詞和成語,被我們曲解和誤讀。鄙人今獻拙文一篇,以撥亂反正。

一、朝三暮四。

《莊子》和《列子》中的成語:朝三暮四

絕大多數人對朝三暮四的理解是:對伴侶不忠誠,或男子沾花惹草,或女子招蜂引蝶。其實不然。

在道家經典《列子·黃帝》和《莊子·齊物論》中,有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獼猴)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狙之食,恐眾狙之不馴於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芧(山粟),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而怒。又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顯然,朝三暮四的含義,被今人徹徹底底的誤讀了。此成語可做兩層解讀:

Advertisements

初級的市井解讀——是指騙人的小伎倆。

高級的深刻解讀——宣揚道家思想和主張:世間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如生與死、貴與賤、榮與辱、大與小等等都是相對的,沒有根本的差別和對立。不如物我兩忘,不言自辯,超凡於是非之外。正如《列子·黃帝》所言:「朝三暮四,聖人以智籠愚,名實不虧,使其喜怒哉。」

正因如此,道家才與爭鳴辯論的諸子百家不同:「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聖人議而不辯」,「大言不辯。」

以上兩種解讀,都是正確的。

二、杞人憂天

我們對杞人憂天的理解是:擔憂太多,瞎操心。

杞人憂天的典故出自道家經典《列子·天瑞》。對此做解讀之前,須回顧一下老子之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Advertisements

如何理解老子此言,鄙人就依據《列子·天瑞》篇,對此做詳盡的解析: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謂道。

「有形者生於無形。有形者,混沌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混沌。」——此之謂道生一。

「混沌分: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此之謂一生二。

「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此之謂三生萬物。

老子的世界觀就此產生——「萬物莫不遵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最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在此篇中,杞人憂天的寓言故事,是對道家世界觀的高度概括:

杞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也。有人聞之,勸其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快。何憂其壞?」杞人大喜無憂也。(眾人對杞人憂天的認知,大多止於此。)

長廬子聞之,笑而曰:「天地,空中之一細物,不得不壞。遇其壞時,豈不為憂哉?」

故事至此,講的是道家的世界觀。天地同萬物一樣,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不得不壞。故事還在繼續……

列子聞之,笑而曰:「彼一也,此一也。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壞與不壞,吾何容心哉?」

故事最後的列子之言,講的是道家的人生觀。天地之崩墜,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樣,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死之於生,一往一返。」,「欲恆其生,止其終。惑於數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達的世界觀與人生觀,莊子才會死妻后,鼓盆而歌。

三、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眾所周知,本文不再贅述。此故事顯然是在宣揚人定勝天,自強不息。在那首歌曲《激情飛躍》中,也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上下五千年,龍的香火不滅,

古有愚公志,而今從頭越,

華夏兒女走向世界,

激情飛揚, 我們共創偉業。

所有人皆認為,愚公移山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實卻恰恰相反。

首先,生死由命,人不勝天是道家的亘古不變的思想。這也是道家與儒家的區別。

其次,《列子·力命》的主旨就是宣揚道家的天必勝人,人不勝天的思想。今天,我們對愚公移山主旨的理解,不但使《列子》一書自相矛盾,還違背了道家思想。

若想真正領悟愚公移山的主旨,必須聯繫《列子·說符》篇,篇中有孟氏二子的故事:

魯國施氏有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

施氏之鄰人孟氏同有二子,所學亦同。求於施氏,施氏如實相告。

於是,孟氏一子以學術遊說秦王。秦王曰:「當今諸侯力爭,所務兵食而已。若用仁義治吾國,滅亡之道也。」遂宮刑而放之。另一子以兵法遊說衛君,衛君曰:「吾弱國也,大國吾事之,小國吾撫之,是求安之道也。若賴兵權,滅亡可待矣。」遂刖刑而放之。

魯國的施氏與孟氏同樣有二子,同樣分別治學與好兵,同樣遊說諸侯。但卻有完全不同的遭遇。

作者以此故事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

而《列子·湯問》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之志感動天帝,天神幫他把山移走。愚公的成功,就像上面所說的魯國施氏二子:其一好學,其一好兵。好學者被齊侯納之,為諸公子太傅。好兵被楚王納之,以為軍正。祿富其家,爵榮其親。愚公與施氏二子的成功,根本原因並非個人努力,而是天命使然。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後,又有一則夸父逐日的故事,與愚公成功移山不同的是,夸父最終饑渴而死。夸父就相當於孟氏二子,一個被秦王斷足,一個被衛王割掉小雞雞。夸父與孟氏二子的悲慘遭遇,亦是天命使然。

愚公移山和夸父逐日的故事,與《說符》篇中施氏和孟氏的故事主旨是一致的:是闡述天道與人事的絕妙天機。即體現道家生死由命,人不勝天的思想。

若把愚公移山的故事單獨分離,斷章取義,便會誤讀經典。這是讀書為學的大忌。

此外,還有一些成語被今人誤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為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延伸意是物盡其用,人盡其才。以後會做詳盡解析。

葉蓓卿先生註釋的道家經典《列子》堪稱經典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