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理財異常重要,花錢一定要有規劃!

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家庭理財的重要性,因為整個2017年我的生活都是非常拮据的,每個月都不夠還信用卡的,結果到年底呢一分錢都沒剩下,感覺不應該如此啊,但是把全年的收支算了一下,才發現今年居然花了這麼多錢,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花錢沒有規劃,大手大腳的隨意花才導致了這種情況。

老一輩中國人呢,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這是他們的理財觀念。

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年輕人比從前更願意消費了。

然而,有這樣一大群人,「月入一萬,花銷一千」。你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恰恰是當前許多在城市打拚的年輕中國家庭的縮影。

不知不覺,中國人財務狀態,已經從「怕欠債」轉變到了「高負債」。今天(1月1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稱:中國家庭債務率已接近美國水平要高度警惕。

是什麼原因讓年輕人「節衣縮食」?

2017年11月,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發布的《三季度中國去槓桿進程報告》指出,居民部門槓桿率依然延續上升趨勢,從2017年二季度的47.4%上升到三季度的48.6%。

居民槓桿率,是指居民部門債務佔GDP的比重。1996年中國居民槓桿率只有3%,2008年也僅為18%,但是自2008年以來居民槓桿率開始呈現迅速增長態勢,短短六年間翻了一倍,達到36.4%。到了2017年三季度居民槓桿率已經高達48.6%。

與老一輩相比,年輕的中國消費者特別不怕貸款:除了貸款買房買車之外,貸款買手機,貸款旅遊,信用卡消費,甚至有時網購幾百元的商品,也願意用支付寶花唄、或者京東白條。因為每次消費金額不大,所以也沒有在意,結果當要還錢時,才發現自己貸款買了這麼多東西。

《人民日報》海外版就以北京的許先生舉例。和班裡大部分同學一樣,許先生2010年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工作:

年終獎能拿到相當於平時三四個月的工資,是筆大錢。但需要還的賬也不少,去年出國游用了貸款,今年想換新手機也要走點貸款,當然佔大頭的是房貸。所謂快樂並不快樂著吧。

據長江商報報道,1月10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研究》顯示,居民消費信貸的客戶偏向於年輕群體,18-29歲年齡佔比近半,超過70%的客戶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三成左右的消費信貸被用於購買家電產品。

報告稱,截至2017年10月底,根據央行數據,短期住戶類消費貸款由2010年1月的6821.47億元增長至2017年10月的65594萬億,增長近10倍。

報告認為,隨著中國消費對經濟的貢獻度增加、在貸款總規模盤子中比重增加、消費貸款中房貸、車貸等中長期貸款比重降低。職業和收入較為穩定的企業員工和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是消費信貸的客戶主體,佔比達85.56%。

「房貸成為中國家庭債務的大頭」

雖然貸款購物越來越普及,但房貸依然是造成中國居民負債增加的最重要因素。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彥斌指出,「房貸已經成為中國家庭債務的大頭。」

上一輪房價上漲,一方面源於部分家庭加槓桿購房的投機性行為,另一方面源於一些年輕家庭在「再不買就買不起」擔憂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機性行為,加上年輕家庭因為提前購房不得不增加借貸規模的做法,導致中國家庭部門債務規模迅猛擴張。

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中國住房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居民購房抵押率升至50%,已經接近美國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前的水平。更為重要的是,蘇寧金融研究院表示,美國居民部門債務率從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時間,而中國只用了不到10年,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飆升速度之快可見一斑。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說,後來導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的直接表徵就是美國低收入階層大量舉債買房。

去年5月,美聯儲發布的《2016年美國家庭經濟狀況報告》顯示,美國居然有44%的成年人連400美元(約合人民幣2700元)的應急款都拿不出來。

作為世界第一大國,美國人均收入並不低,但為什麼將近一半的美國人連400美元都拿不出來,他們的錢都花到哪去了?小編從一組數據中發現,美國家庭房屋自有率(即買房)和個人可支配收入存款率之間有著驚人的聯繫。

一般來說,當美國經濟發展、個人收入增長時,存款則會增加,因為存款更加容易。但是,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人收入增長很快,但存款率卻下降了超過5個百分點,下降幅度是20世紀後半葉最大的十年。而正是在90年代,按揭貸款買房開始興盛起來。

▲1985年~2010年美國人可支配收入存款率走勢

美國家庭住房自有率從90年代開始增長,到了2005年左右達到頂峰。

▲1985年~2010年美國住房自有率走勢

美國《大西洋月刊》解釋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大量美國人開始貸款買房,很多人放棄了70年代經濟不景氣時養成的存款習慣。到了1998年,除了最富有的10%的人口之外,其餘人口的存款率變成了負數,這正是房貸上漲造成的結果。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家庭在金融機構的負債以消費性貸款為主,約佔居民負債的2/3,大約是經營性貸款的2倍。其中,在消費性貸款中,以住房貸款為主的中長期貸款佔八成左右。

中國家庭債務問題或被低估

當然,中國居民部門負債率仍稱不上高,遠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距離85%的債務閾值更是相去甚遠。

這樣看來,居民加槓桿似乎還有較大上升空間。然而,從債務收入比來看,事實恐怕不甚樂觀。

據蘇寧金融研究院表示,相較於居民槓桿率這樣的宏觀指標,債務收入比更能衡量一個家庭的負擔程度和家庭債務風險。Wind數據顯示,中國居民部門債務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從2006年時的18.5%暴漲至2017年8月的77.1%。

中國家庭債務率只是統計了家庭部門從金融機構獲取的信貸總額,而中國家庭還有不少包括向親戚朋友借錢在內的民間借貸,存在大規模隱性債務。陳彥斌認為,這些隱性債務雖然不會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但是會加重貸款人的債務壓力。

目前所採用的家庭債務/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測算方式可能低估了中國家庭部門債務問題的嚴重性。以家庭債務/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方式計算,當前中國家庭部門的債務率已接近美國家庭部門的債務率水平。而且,中國家庭部門的債務分佈明顯失衡,個別家庭的債務風險已經處於較為危險的水平。

這也說明,中國居民加槓桿的空間已經不多。

蘇寧金融研究院分析稱,從微觀角度來看,過高的債務讓無數年輕人有錢不敢花,即便他們收入再高,在巨額債務面前也是枉然。幾年前的熱播電視劇《蝸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謂是這一群體的真實寫照: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從宏觀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居民槓桿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產領域,難免會引發人們對次貸危機與房地產泡沫的擔憂。

所以,在花錢方面我們一定要有規劃,花出水平來,真正能夠實現財富升值!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