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湘不成軍——淺談湖湘文化起源

湖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支脈,是湖南各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具有特色的民風、民俗、民族性格、社會心理、社會意識等因素的總和。

湖湘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歷史源頭是楚文化。戰國時期的長沙已是楚人聚居、人口稠密、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反映宗教與神話的文獻有屈原楚辭中的《九歌》、《楚辭》、《九章》,《天問》和1942年長沙子彈庫楚墓中出土的帛書,以及各種墓葬習俗的考古資料。此外,由楚人與湖南土著居民共同創造的文學藝術,包括詩歌、散文、音樂、繪畫、雕塑、工藝美術等,在春秋戰國時都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與水準。

湖湘文化隸屬中國傳統儒家政治文化。其重要特點是「思想、文化、道德、理想、信念融於現實中,並為政治服務。在宋代,湖南道州出現了理學開山祖—周敦頤,他創建的理學,就是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吸收了老莊道學、釋家佛學而形成的,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開「三教合流」的先河。理學又稱道學、新儒學,是後來出現的「湖湘學派」的思想淵源。

Advertisements

「湖湘學派」的奠基人胡安國,曾在衡山山麓創辦文定書院,,他於1138年春在湖南去世,安葬於湘潭陰山。明清之際,湖南衡州出現了理學集大成者王船山,從而使湖南成為理學思潮形成和發展的大本營,而這一時期在湖湘大地建立了聞名全國的嶽麓書院、城南書院則成為理學思潮的主要學術文化基地。

Advertisements

湖湘文化的興盛期源於清末,湖南學者皮錫瑞曾寫道:「湖南人物,罕見史傳。三國時,如蔣琬者只一二人。唐朝開科三百年,長沙劉蛻始舉進士,時謂之破天荒。」近、現代,湖南出現了「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人才蔚起局面。到晚清,湘軍出現以後,湖南人才輩出,冠居全國之首,達到鼎盛時期。出現了三個人才群體:一是在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時期,以陶澍、賀長齡、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為代表;二是在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時期,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黃興、蔡鍔、宋教仁、陳天華、蔣翊武為代表;三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任弼時、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為代表。現代37位軍事家中,湖南籍有15位,佔40.5O%。開國將帥中,湖南籍有202人,佔總數12.30%。

尤以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居多。10位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人(佔30%),10位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6人(佔60%),57位上將中有王震等 19人(占 33.30%),177位中將中有 73人(占 41.20%)。湖南籍將帥主要分佈在湖南東部靠湘贛邊界的平江、瀏陽、醴陵、茶陵一帶。其中平江(52人)、瀏陽(3人)均為中國十大將軍縣之一。湖南將軍總人數排在全國第3位,但是,重要人物數排在第1位。

湖湘文化的特質與精華有:「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心憂天下」的愛國思想;「百折不撓」的可貴品質;「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

湖湘文化是歷史的積儲,是時代的反映,受其時空的局限。當代湖湘文化的發展已融入中國現代新型文化建設大潮之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辯證地分析和看待湖湘文化,如何繼承、改造和創新湖湘文化,積極發揮湖湘文化在富民強省中的作用,有待於今天湖湘人的繼續努力!

來源:湖湘文化網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