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風(腦血管病)後遺症?有什麼好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腦中風後遺症主要有偏癱(半身不遂)、半側肢體障礙、肢體麻木、偏盲、失語。或者交叉性癱瘓、交叉性感覺障礙、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顫、構語困難、語言障礙、記憶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難、嗆食嗆水、共濟失調、頭暈頭痛等。出現以上癥狀的根本原因在於腦血管內部出現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變,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等血管病變,由兩種病變共同作用結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腦動脈所致,導致腦局部的血流中斷和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如果影響到由腦神經控制的運動神經系統,就會出現偏癱、肢體障礙等相應的後遺症;如果影響到腦神經控制的語言中樞神經,就會導致語言障礙甚至失語等相應神經系統癥狀。

診斷

(1)主症:偏癱,神識昏蒙,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

(2)次症: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

急性發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2個主症以上,或1個主症2個次症,結合病因,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學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2.治療方法

(1)針灸治療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關、合谷,下肢取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崑崙。語言蹇澀、失語加廉泉、通里、啞門;口角歪斜加地倉、頰車、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關、合谷直刺0.8~1.2寸,環跳直刺3.0~4.0寸,陽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崑崙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啞門向喉結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腦開竅法」。

方一:(「大醒腦」)

主穴:雙側內關、人中、患側三陰交。 副穴:患側極泉、尺澤及委中。

配穴:吞咽障礙,加風池、翳風、完骨;手指拘攣,加合谷;語言不利或失語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足內翻,加丘墟透照海。

操作: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0寸,採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繼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再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斜刺,進針1~1.5寸,用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 3次為度。

方二:(「小醒腦」)

主穴:雙側內關、上星、百會、印堂,患側三陰 交。 副穴、配穴:同主方一。

操作: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針直立,採用輕雀啄手法(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繼之,選3寸毫針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會穴后,針柄旋轉90度,轉速20~160次/分,行手法1分鐘。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一。

處方加減:便秘加豐隆、左水道、左歸來、左外水道、左外歸來;尿瀦留加中極、秩邊、水道;共濟失調加風府、啞門、頸椎夾脊穴癲癇加人中、大陵、鳩尾、內關、風池;肩關節痛或肩周炎加肩鵑、肩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血管性痴獃加內關、人中、百會、四神聰、風池、四白、合谷、三陰交、太沖; 睡眠倒錯:針上星、百會、四神聰、三陰交、神門。

(2)推拿治療

1、頭頸部的治療手法

1.1患者俯卧位,醫者雙手拇指沿肩上線由內向外反覆點壓揉撥5-8次,然後醫者在頸部兩側做常規推拿按摩手法。如拿法、揉法、滾法、摩法、捏法等。然後在用雙掌擠壓法擠壓頸部兩側的肌肉從大椎穴至風池穴。

1.2在頭部採用常規推拿手法,沿頭部經脈線由前至后循經按摩。可採用壓法、點法、按法、揉法、鉗行捏拿法、干梳頭法、抓球法等。點按上星、百會、四神聰、護腦、風池、風府等穴位。其中,對雙風池、風府三穴進行重點的長時間的點、壓、揉顫等手法按摩。在患者可接受的情況下,手法宜重,指力直達於顱內。

具體手法如下: 點壓風府穴時,用力方向朝向上星穴:對左右風池穴,用力方嚮應分別朝向對側的額角。此手法對疏通經絡和擴張腦血管,建立腦部的側支循環系統可起到十分明顯的效果。這一手法本人稱為封三風法,這也是本人治療中風病的重要手法的重點特色。此處按摩時間宜長,10分鐘左右為好。

2、背腰部的治療手法

2.1患者俯卧位,醫者站其側,先在患者背部沿督脈與膀胱經由上至下施行直推、以反向兩肋側的分推,每個動作施術5-8次。

2.2依膀胱經循行方向施行掌揉法、搓擦法、摩法、肘揉法等常規按摩手法進行大面積的宏觀調整治療。

2.3用拿脊法在脊柱兩側膀胱經線施術。雙手在脊柱兩側四指在前拇指在後拿住皮膚,在腰部由下至上施行捏拿,直至肩部為止。也可在向上捏拿的同時配合提拿法。方法是每向上捏拿四寸左右即向空中提拿1次,交替進行。施術時,手法力度適中。不可暴力施術。也可採用兩手在一側膀胱經同時使用,再左右交替治療。

2.4壓脊法醫者右手無名指、小指彎曲。拇指壓於指背側上形成空拳,食、中二指呈勾狀,用第二指骨背側面按壓在脊柱兩側的皮膚上,由上至下點壓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施術8-10次,力度由輕至重。如患者體型過於肥胖,醫者可將左手按於右手背上幫助用力。醫者也可採用雙手拇指壓脊法。在脊柱兩側進行治療。

2.5顫掌壓脊法患者俯卧位,醫者站其側,醫者用單掌或雙掌壓在患者的脊柱上,從上至下,邊顫邊壓邊往下走,直到骶部為止。

2.6滑拿肩背法醫者雙手搭在患者兩肩上,拇指放於肩並穴後方,其餘四指放置於肩井穴前方,進行捏拿肩井穴5~8次。然後,拇指在背部向下滑動,擴大捏拿面積,達到滑拿效果。 背腰部的推拿手法應用中力或重力為好,因為背腰部的肌肉比較豐厚,用力不夠恐怕達不到治療效果。也可根據臨床中患者的年齡大小,體質強弱,耐受力的大小等具體情況而決定用力的輕重。

3、臀腿部的治療手法 筆者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對於臀部和雙腿後部的治療,使用踩躋法明顯優於其他常規的手法按摩。因為臀腿後部的肌肉十分發達,以致常規的手法按摩對臀腿後部的穴位與經絡的刺激力度遠不及踩橋法所達到的良好效果。其方法如下:

3.1患者俯卧位,雙踝下墊一個直徑為10era的足枕。醫者的雙腳分別踩在患者兩腿的承扶穴與殷門穴上。雙足交替踩踏雙腿與雙臀。並用足拇指點壓環跳穴,滑踏雙臀。再用雙足同踩患腿,用足拇指點壓承扶穴與殷門穴。然後,醫者立於床上,用單足搓踩小腿,點壓承山與湧泉穴。醫者下床后採用掌指側敲擊法按摩背腰臀腿部,再用空掌扣擊骶部穴位以提高神經興奮性。可達到更好的療效。

3.2患者仰卧位,對患肢的前、外、內側進行常規手法按攣。可用推、揉、壓、拿、搓、擦滾法等手法。點壓氣沖、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並用曲髖膝法、搖髖法活動髖膝關節,防止肌肉粘連和關節強直。

4、上肢部的治療手法 在患者上肢部採用常規手法按摩。可用推、揉、壓拿搓、擦滾等手法,點壓肩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並屈曲肘關節:上舉上臂(活動肩關節),環轉搖臂以防止久病不動造成肩關節周圍炎。到此中風病的推拿治療就全部接束。患者結束治療以後先不要下地。在床上休息10分鐘為好。患者回家以後在床上躺著要多做登空動作和活動肩肘關關節。以加強鍛練。待能下地以後,還要練習多走路。還要手握橡膠圈鍛練手部的握力,再用手拿筷子練習加小木塊或小木棍的方法,以鍛煉手部的活動能力,儘可能的多做功能鍛煉。可達到更好的恢復效果。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治療中風(腦血管病)後遺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以為幾次就能夠有效或者治療好,一般只要患者自己配合功能鍛煉,會大大縮短治療時間(快的話一個月左右可以恢復功能,慢的話3個月左右能夠恢復功能)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