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22戰鬥機天下無敵?殲-15艦載機可一招出奇制勝

在正式服役若干年後,美國空軍的F-22A戰鬥機終於等到了它的初戰:作為先鋒參加美英法和諸多海灣國家參與的針對ISIS武裝的空中打擊。從F-22A戰鬥機投產入役到參戰這近十年期間,各國空軍專家和研究者曾經對它的戰術進行過各類假設和模擬,有過形形色色的大膽想定,但實際情況卻出乎人們的預料。

本土和海外部署模式

F-22A戰鬥機最初的戰鬥執勤,並不是超視距空戰、或者高機動的狗斗,而是發生在阿拉斯加上空的「空中手術刀」——攔截和護送來自俄國空軍的不速之客。這種對峙隨著俄美關係的僵化愈演愈烈,在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因為克里米亞鬧翻以後,曾經一度在美國加州外海的空中上演,一架來自遠東的圖-95偵察機在F-22A戰鬥機的監視下沿著大陸50千米的海岸線上飛行片刻后離去。作為美軍最需要保密的新型戰鬥機,這樣出動自然有泄底的風險,但恰恰卻是F-22A戰鬥機超音速巡航性能的檢驗。在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預警、地面雷達和感測器網路的支持下,隱身戰鬥機不需要開啟AN-APG-77雷達和ALR-94電子對抗等可能暴露自身信號特徵的設備,僅通過數據鏈和數字通信就可以獲得整個攔截場景的態勢。

Advertisements

在本土防空之外,F-22A戰鬥機也開始做海外部署,首先進駐的是東亞地區,由來自阿拉斯加的12架F-22A戰鬥機不定期派駐日本嘉手納,與那裡的F-15和駐日本三澤基地的EF-18戰鬥機一起承擔執勤。2013年3月,美國空軍的F-22A戰鬥機還進駐了韓國,參加半島每年一度的「怒吼雄鷹」戰備演習。在這次演習中美軍2架F-22A戰鬥機從嘉手納轉場烏山基地,但只是承擔了地面靜態展示的「模型」功能。此外美軍還多次派遣B-2轟炸機飛掠韓國,每次在視線中出現片刻即飛離。由此可見,由於地區威脅有限,東亞地區的F-22A戰鬥機的「輪崗」,其示威的意義大於訓練和驗證。但在未來可能的朝鮮半島空戰中,F-22A戰鬥機勢必將承擔對朝鮮半島北部防空網的首輪壓制任務,並可能為B-2轟炸機的空襲進行護航。

Advertisements

中東地區的F-22戰鬥機進駐部署要比日本晚一些,但與入駐東亞的F-22A機群的任務模式有差別。首先,直到目前美軍並未公開其基地位置、單位和數量,分析家認為參與空襲ISIS武裝組織的美國空軍F-22A戰鬥機可能來自距離伊朗320千米的阿聯酋空軍基地,其主要假想敵是伊朗。其次,這支部隊的戰備等級較高,2013年3月,部署在阿聯酋的F-22A戰鬥機甚至有一次擦邊球。

當時伊朗空軍屢屢出動F-4鬼怪戰鬥機和SU-25戰鬥機攔截靠近伊朗領空的美軍MQ-1「捕食者」無人機,並成功迫降過美軍小型無人機。因此美空軍開始為無人機的偵察任務進行護航。執行護航任務通常是美海軍「斯坦尼斯」號航母部署的第9飛行聯隊所屬F-18「大黃蜂」戰鬥機。但這次當2架F-4「鬼怪」接近到距離「捕食者」無人機25千米處時,卻沒有看到「大黃蜂」如約而來,而這是正當適合發射空空導彈的距離。正當攔截導彈即將發射時,伊朗飛行員的電台忽然收到在某處悄悄「護航」的兩架美機的語音警告,「你們該回家了!」。原來,F-22A戰鬥機早已在「鬼怪」的機翼之下伴飛片刻,美軍飛行員甚至目視檢查了伊朗戰鬥機外掛的武器型號,方才從容從其左側拉起脫離——恰如電影《壯志凌雲》中湯姆克魯斯與米格-28戰鬥機的交手一樣。這一系列的對抗意味著F-22A的實戰機會已經呼之欲出。

體系:海軍的整合VS空軍的想定

F-22A戰鬥機在歷次「紅旗」演習中取得壓倒性優勢,還仰仗於其網路化協同作戰優勢。美國空軍已經建立了一支由F-22/F-35和B-2以及無人機組成的隱身戰鬥機體系,未來的美國空軍或許會成為大部分為隱身飛機的空軍。但美國海軍卻在A12隱身攻擊機下馬之後遲遲不肯涉足隱身技術,仍然堅持使用常規的F/A-18E/F「超級大黃蜂」作為艦載打擊主力。即便美軍海航目前開始搞X47隱身無人機,以及開始採購有人駕駛的F-35,仍然相當保守。海軍方面甚至表示,在下一場戰爭中需要時海軍可以出手對空軍的隱身機隊進行支援和保護,實際上這樣講並非誇大其詞。

首先,F-35戰鬥機的隱身性能並不理想,隱身技術只是縮短了雷達檢測的半徑,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其RCS僅僅強過「颱風」。這是因為F-35作為一款高機動性的戰鬥機,無法像B-2轟炸機那樣去掉垂尾並對翼尖等位置進行修型處理。《航空周刊》的高級主編Sweetman批評說,F-35戰鬥機不僅對隱身性能做了妥協,電子干擾能力也相當有限,不能完全騙過俄國現役的雷達系統。莫斯科航展上曾經展出過俄國設計的VHF波段反隱身雷達,可以在VHF波段跟蹤小目標,而美軍的電子對抗設備基本都以X波段為主。在F-35戰鬥機裝備之後還需要為它配備護航的電子戰飛機。

海空兩家對於戰鬥機的生存觀點顯然不同。美國空軍認為海航的F-18確實是一款經典設計,在過去20年裡打殘了薩達姆,打廢了塔利班,但它和空軍的F-15、F-16等機型的缺點一樣,都沒有足夠把握在當今兩位數型號的新式防空導彈面前生存,尤其是蘇聯和俄羅斯在90年代以後研製的新型防空導彈。因此,美國空軍力圖用隱身來證明生存。

美國海軍則希望用體系對抗的方法,因此引進大量的電子對抗技術。目前美國海軍擁有79架EF-18G咆哮者電子戰鬥機的龐大機隊,美國海軍陸戰隊則還保留了60架EA-6B徘徊者電子戰鬥機,美國空軍的EF-111電子戰飛機則已經全部退役,現役僅有的EC-130電子戰飛機的飛行速度和性能完全跟不上作戰飛機。此外,空軍由於F-22和F-35戰鬥機的經費佔用,導致很多其他電子戰飛機項目的夭折,而目前中國和俄國不僅在大力研發類似高新機等各類電子干擾平台,一些新型的遠程反輻射導彈也對美軍的網路節點構成了威脅,如E-2D預警機等。F-22這類飛機實際上是飛行的感測器節點,如果連接各個節點的數據鏈和基礎設施遭到強電子干擾或者硬殺傷,作為拳頭的F-22機隊能否繼續發揮效能也是一個問題。在複雜的防空網路面前突破它們需要更複雜的戰術,未來仍然需要一套電子戰體系來支撐它作戰。

單挑:隱身VS雷達

盾與矛從來都是相對的。隱身技術不等於哈利波特的隱身衣,不等於看不見。就目前而言,新型防空系統擊落四代機易如反掌,擊落五代機仍然有相當難度,但不代表防空技術不會發展。雷達反射截面(RCS)並不是定值,它是一個與輻射頻率相關的函數,同時又與飛機的外形有關聯。當雷達波的波長增加到目標尺寸在相似的數量級時,飛機的外形突起以及吸波材料對減弱回波的貢獻將大大降低。對於F-22戰鬥機及F-35攻擊機等隱身設計,其隱身技術主要針對Ku波段、X波段、C波段以及部分S波段的雷達(常見的火控雷達一般工作在X波段)。但兩型飛機在波長更長的頻譜下則很容易被發現,如L波段、UHF和VHF。

例如,俄國工程師曾經聲稱中國造的DF-15戰術導彈在X波段的RCS只有0.002平方米,大致與信用卡的尺寸相當,但在VHF波段的RCS則高達0.6平方米。俄國在前蘇聯時期研製的VHF波段雷達,波長在1-2米,恰好與戰鬥機的垂尾、機翼邊緣或者戰術導彈的舵面尺寸接近,因此給予發現隱身飛機的可能。這也是B-2轟炸機為何要取消垂尾的一個註解。

俄國和中國的雷達將來很可能具備發現隱身飛機的能力,而難點主要在於無法精確定位,更難以實現防空武器的制導和控制。老式的米波預警雷達為了獲得較好的目標識別能力和較窄的波束,天線尺寸均相當龐大。以俄國的P-14「高王」雷達為例,天線的直徑達33米,已經超過了半個足球場,其掃描一周需要30秒左右,在使用時常常只能覆蓋一個方向的空域,而且即使如此龐大的天線,其精度誤差仍然達一兩千米,不足以實現制導和攔截,對於防空系統來說不實用。

缺乏精度,無法確定位置;體積龐大,只能採用艦載或者固定設置,是反隱身雷達的軟肋。但是,隱身飛機總會釋放信號,並且反射一定程度的雷達波。摩爾定律則是一個潛在的突破點,新型處理器可以幫助雷達抓住蛛絲馬跡,更為有效地處理信號,通過多個雷達結合或許可以實現跟蹤,將防空系統殺傷鏈中的若干個環節整合起來,最後對黑暗中的一團噪音進行攔截,也許1999年擊落F117戰鬥機就是這樣實現的。

俄方早在1995年前後就意識到隱身技術的重點是飛機的外形,為S-400防空導彈系統研製的55Zh6ME雷達系統居然使用了厘米波(S波段)、分米波(L波段)、米波(VHF)三套野戰鬥機動雷達模塊外加一台指揮車的龐大構型。系統中每台載車都是8x8的全地形平台,卡車均布設了衛星定位系統,給雷達平台提供精確的位置基準參照。這套雷達系統很可能已經實現了數據融合,也就是將若干個雷達捕獲的目標信號綜合成一個目標,並且在米波雷達發現目標大致方位后可以自動指揮其他分米波和厘米波雷達集中搜索,類似探照燈群一樣工作。這種方法並不是俄國首創,芬蘭和瑞典的防空系統就是通過網路將一些小型雷達的信號綜合。

同時,中方也在研製一些新型的被動雷達,比如之前公開的DWL002系統。一些新建的軍艦已經開始對低頻譜的雷達有很多關注,比如052C和052D型驅逐艦。將低頻雷達和高頻雷達的感測器通過網路化的信號處理技術融合起來,將大幅度增強識別跟蹤能力。

誰也無法保證到2020或2030年之後目前的雷達隱身技術仍然有效。考慮到各種反隱身技術的可能性將一直存在,早在F-117戰鬥機設計前後,美國國防部就指定負責隱身技術的工程小組「紅隊」來研製任務規劃系統,通過迴避和繞開等方法來突破敵方的雷達網。作為後繼型號的F-22A和F-35戰鬥機,其RCS並不見得比F-117A戰鬥機更小,因此在任務規劃方面將更為側重。同時,戰爭的進程並不是兵來將擋,一兩件武器的單打獨鬥從來不是體系對抗的首選,第一波突擊中派出所有的F-35/F-22和B-2逐個去和嚴陣以待的敵方防空網路硬碰硬顯然是不明智的。雖然S300/S400防空系統的雷達有一定的反隱身能力,但這些雷達開機就意味著被電子戰體系鎖定,飽嘗JSOW和「哈姆」反輻射導彈的洗禮之後才有可能發揮其效能。

除去反隱身雷達方面可能的突破,紅外和目視視距內的空戰也是第四代戰鬥機可能與F-22搏一把的機會。在阿拉斯加的「紅旗」軍演中,德國空軍「颱風」戰鬥機飛行員稱F-22「猛禽」只是「颱風」的小菜,並在模擬格鬥中取得過「擊落」F-22的零突破。此前,F-22戰鬥機得益於矢量推力,可以做出「颱風」無法完成的機動,F-35戰鬥機試飛員也曾經公開表示,F-35戰鬥機的三種型號在空戰格鬥中都勝過任何第四代戰鬥機,包括「颱風」。

但颱風飛行員認為,在「狗斗」中推力仍然是關鍵因素。一般認為,對於戰鬥機的指向性,有三個關鍵的貢獻因素,一是短時間持續的大攻角性能,這種主要在於雙垂尾的戰鬥機比較明顯(如F-22這類雙垂尾戰鬥機可以獲得超過30-35度的攻角);其二為離軸發射能力,尤其是頭盔瞄準具的採用(這一點上F-22與「颱風」旗鼓相當);其三為推力矢量技術。但由於F-22戰鬥機使用推力矢量時喪失了太多的動能,如果此時無法立刻獲得擊殺對方的機會,則缺少動力的「猛禽」將變成「颱風」的活靶。此外,颱風戰鬥機的紅外跟蹤系統IRST能夠在50千米外識別隱身戰鬥機,尤其是類似F-22這樣龐大而發熱的機體。

西太平洋上空的較量

台海爭端是中美最有可能爆發衝突的爭端,因此我們用這個場景來討論本文的這個命題。台海衝突中,嘉手納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台灣海峽500海里半徑的範圍以內,中國有海/空軍航空兵基地27個,美軍僅有嘉手納1個航空兵基地。除此之外,F-22戰鬥機要麼從885海里以外的岩國起飛,要麼從785海里以外的韓國群山發起進攻,這兩條路線給了中國足夠的預警時間。還有一條路線是從1565海裡外的安德森空軍基地起飛,雖無被探測之憂,但距離太遠了。

據蘭德公司2008年的一份報告統計,假若中國用攜帶子彈藥的短程彈道導彈襲擊嘉手納,僅34枚就可以使該基地陷入癱瘓。採用這種規模的攻擊,嘉手納75%的飛機會受損、摧毀或無法正常起飛。而如果失去了嘉手納這個前沿基地,美軍戰鬥機的單位時間架次生成率將大打折扣,作戰能力下降,對空中加油產生巨大的需求。此時,解放軍戰鬥機的數量優勢將從3:1提升到10:1。

同陸基航空兵相比,艦載航空兵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有了航母和殲-15艦載機,我們就可以機動到第一島鏈的外側,獨自或協同陸基轟炸機群對島鏈上的敵方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威懾增援部隊。因此,殲-15艦載機同美國F-22戰鬥機玩的更類似於「藏貓貓」的遊戲。F-22來襲時,殲-15退回重兵把守的陸基防空圈內。F-22撤離時,殲-15可以出來活動了。

至於空戰,雖然前文有模擬擊落F-22的案例,但永遠也別試圖用它來同F-22對抗。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