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詞源自春秋時代,「尊王攘夷」一詞最早見於《春秋公羊傳》,該書是解釋 儒家經典《 春秋》的三部專著之一。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 夷」,攻守易形,制止內卷化,指導方針是「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并,侵奪外夷地」。後來演化為具備複雜含義的 政治 術語,在 中國、 日本、 朝鮮半島等地區的 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諸侯,並幫助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四夷。齊國任用管仲改革,積極改革內戰、發展生產、改革軍制、組建強大軍隊、以「尊王攘夷」為號召,擴充疆界。通過改革國富國強兵,齊桓公在召集諸侯葵丘會盟 ,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這個政策實施下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前線尊王攘夷諸侯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游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魯僖公四年(前656年), 齊桓公率領諸侯進入 楚國,質問楚國為何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祭祀所用的 茅草而導致祭祀大典無法及時進行,使得楚國承認自己的錯誤。魯僖公九年(前651年),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召開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并」。周襄王派 宰孔參加,並賜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給齊桓公。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 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齊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國, 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齊桓公再次發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國。評價尊王攘夷在中國歷史上多為正面評價。如 孔子稱讚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朱熹亦稱讚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顧炎武更稱讚管仲:「春秋之義,尊天王,攘夷狄,誅亂臣賊子,皆性也,皆天道也。」另一方面,一些諸侯以 尊王的名義互相討伐爭戰,稱霸稱雄。東周歷史上出現了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屬「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義擴張自己利益的的行為,但並非攘夷,而是華夏諸侯國之間的內戰。諸侯爭霸的行為,正是 孟子所說的「春秋無義戰」。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