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泛濫」 如何去除體內濕氣

有句話叫「水來土擋,土能防水」,也就是說土能克水,土有克伐、制約水的作用,用以說明脾對腎的制約關係。

中醫認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當人體水濕過重,出現濕邪為患的疾病時,調理脾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另外,在中醫理論中,腎臟主水,有「水臟」之稱,當腎臟出現功能異常,體內水濕泛濫的時候,通過調理脾臟也可以得到治療。所以又有脾主濕之說!

要深入理解「以土製水」的含義,我們還得明白這裡的「水』』在人體的指向,水過多的具體表現,知道了什麼是「水濕太過」,知道了「土能治水」,才有可能得心應手地運用「以土製水」。

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談談濕邪在體內的表現形式:

Advertisements

濕邪重表現之一:痰多

「濕痰內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痰濕停胃,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痰濕阻膈,氣機不暢,痞悶不舒;痰濕留注,則肢體困重;阻遏清陽,則頭目眩暈。」

一些老年人,長期咳喘痰多,體溫並不升高,西醫診斷是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其實這樣的病人,並不是所謂的炎症,而是「脾虛失運,痰濕內盛」所致,止咳化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急性期痰濕較盛,可以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來緩解,後期則從脾胃人手,培土製水,讓脾胃功能恢復了,痰濕的來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雖然表面上沒有治痰,但實為治痰的不二良方。

用二陳湯作為主方,隨症加減。二陳湯的組方是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生薑。因為陳皮和半夏,以陳舊者效果最佳,所以取名叫「二陳」。

Advertisements

二陳湯的組方略為加減變化,就能用於多種痰證。

1、治濕痰,可加蒼朮、厚朴以增強燥濕化痰之力;

2、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

3、治寒痰、涼痰,可加乾薑、細辛以溫化寒痰;

4、治風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息風;

5、治痰食交阻,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

6、治痰氣鬱閉,可加香附、青皮、鬱金以解郁化痰;

7、治頑痰阻滯經絡,形成瘰癧、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在痰濕之邪得到改善之後,通過調理脾腎,可以使患者的體質得到恢復,痰濕產生得少,疾病就能得到控制,甚至徹底痊癒。

濕邪除了上述這些表現形式外,還有很多,比如,皮膚經常起濕疹、雙腿經常浮腫、女性白帶清稀量大等。

認清了這些表現形式,治療時想到「土能克水」,想到「脾主燥」,再想想前面談到的掃地的故事,在治療濕邪為患的相關疾病時,自然而然會想到調脾!

當一種病邪長期存在於體內時,治療的思路不是單純驅邪這麼簡單,應該從相剋的角度入手,培養病邪的天敵,培養虛弱的臟腑,臟腑強盛了,疾病就能得到控制。

濕邪重表現之二:全身乏力

《黃帝內經》上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人體清陽的這些分佈,需要脾臟來實現。

脾主升清,升發人體清陽,是脾臟的職能所在。如果脾受濕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清陽的升發就會受到影響,人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之症。

許多患者經常抱怨:「醫生啊,我全身沒勁,兩條腿沉重無力,上下樓梯困難,好像有千斤重擔,腰部也像背了個大包袱,沉重異常,頭也昏昏沉沉。」

這些睏乏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濕生重濁」。

濕性為什麼會重濁?

那是因為濕邪困脾,影響到了脾臟的升清功能,進而影響到陽氣在人體的輸布。

這些都是人體的生理規律,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人就會生病。清陽不能出上竅,濁陰不能出下竅,後果就是「九竅不利,耳目閉塞,大小便不暢」,所以李東垣說:「脾胃虛則九竅不通。」

1.濕阻頭部

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不能發於上,頭部陽氣就會不足,人就會感到頭腦昏沉,這樣的病人從早到晚都覺得天是灰濛濛的,人的精神狀態很差,很壓抑,很鬱悶。這些都是脾的升清作用不能發揮所致,如果通過疏肝健脾,就能夠調節情志的原因,清陽升發了,頭部陽氣足了,人自然就有精神,也就逍遙自在了。

「清陽,即陽氣。陽氣清輕上升,故稱清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2.濕阻皮腠

清陽不能發腠理,則腠理失養,皮膚乾燥,脫皮脫屑,所以健脾也能潤膚。

一個人的臉色暗淡發黃,可能是脾虛,主要表現為吃飯不香,飯後肚子發脹,有腹瀉或便溏癥狀。

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的氣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給身體提供足夠營養造成的。與萎黃相反是黃胖,即面色發黃且有虛腫。

「腠理,是指皮膚、肌肉的紋理。」

3.濕阻四肢

清陽不能實四肢,則四肢酸楚、沉重、乏力,這樣的病人,在排除腦血管意外之後,運用健脾除濕的辦法,常常能夠立竿見影,所以有「脾主四肢」之說。

中醫的許多理論,看似各不相干,其實都是相互聯繫的,相互關聯的,只要學透了,自然就能將它們融會貫通。

濕邪重表現之三:口水多

體內濕邪過重,還會淹沒五臟六腑,充斥於臟腑經絡。五臟化生五液,就會通過五液的形式來排泄,患者就會表現為五液過多。《黃帝內經》說:「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

汗為心液,鼻涕為肺液,淚為肝液,涎為脾液,唾為腎液。

口唇無血色、乾燥。《黃帝內經》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開竅於口」,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

一般來說,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的嘴唇乾燥、脫皮、無血色,就說明脾胃不好。

睡覺時會流口水。《黃帝內經》中還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一個人的脾氣充足,涎液才能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也會老老實實待在口腔里,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生活中,仔細觀察一下身邊,你就會發現,許多小孩經常流很濃的鼻涕,流口水,或者稍微一運動就大汗淋漓,而且越胖的小孩,出現這種情況的機會越大,這是為什麼呢?

小孩子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脾虛之後,濕邪內盛,非常容易出現五液過多,濕邪過重的情況。針對這些問題,調理脾臟才是關鍵,同時兼顧五臟,就能解決問題。

濕邪重表現之四:肥胖

許多年輕的女性,體重不斷增加,控制飲食也不能解決問題,借用患。者的話說:「喝水都長肉。

「喝水真的能長肉?」當然不是!這長的其實不是肉,是水,也就是濕氣黏!

人體內的水分,大約佔到體重的65%,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三臟有密切的關係,當三臟功能異常時,水液在體內的代謝就會出現異常,輕則體重增加,重則出現浮腫。許多人長胖,並不是脂肪增加,而是水液內停所致從而產生濕氣。

所以中醫有句話叫「濕盛則肥」!

濕邪重表現之五:便秘

正常情況下,人喝進去的水通過脾胃運化,才能成為各個臟器的津液,如果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就會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睡眠不好。古語講「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質量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精神狀態不佳。脾胃運化失常,容易導致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相反,脾胃健運,能讓大腦得到滋養,就會神清氣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保養脾胃的建議:

規律飲食、定時定量、細嚼慢咽。這是保養脾胃的第一步,特別是胃本來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時吃飯,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著或邊走邊吃,吃飯時不要討論問題或爭吵。

揉鼻頭。每次揉鼻頭20分鐘左右,能改善胃脹氣等癥狀。

吃對食物。可以吃些綠豆、蓮子、絲瓜、陳皮、鴨肉、鯽魚等。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

容易便秘的人要減少久坐,多吃綠葉蔬菜,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

脾胃差的人,不妨試試「四君子湯」。

常讀「呼」字音。可以培養脾氣,對緩解脾虛、腹脹、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處。

揉肚臍,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鐘,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

當然沙棘排濕也是祛除體內濕邪很好的方法,早在1000多年前,沙棘的藥用療效即引起了中、蒙、藏醫的重視,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記載沙棘具有祛痰、利肺、化濕、壯陰、昇陽的作用,其中60餘處還記述了沙棘的健脾養胃與破瘀止血的功用。堅持使用沙棘排濕,排出體內濕邪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

飯後慢慢走。

中醫有「以動助脾」的養生觀念,飯後散步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但「飯後」並非指吃完飯立刻就開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20分鐘再進行,若吃得過飽則需適當延長休息時間,並且飯後半小時內不能做劇烈運動。

相關文章閱讀:

90%人都在談祛濕!卻不知最徹底的沙棘祛濕方法!

氣虛濕氣盛,必胖無疑!終於找到發胖的原因了!

中醫「筋瘤」=小腿靜脈曲張(青筋凸顯)是疾病報警暗示!

秋季乾燥,過敏源防不勝防,怎麼辦?鼻炎、皮炎、風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