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與專業

在經歷了投資拉動的影院數量快速增長、觀影人次上升、票房持續增長的十多年以後,2016年的年票房首度未達預期,而這種「低迷」也持續到了2017年的上半年。如果沒有《戰狼2》的神奇表現,那2017年可能整體的數據依然令業內困惑、討論良久。

當我們以所謂「產業」的角度來談論一個行業的時候,嚴格說來,這意味著這個行業的每個環節里都應該有數量充分的精通該專業的人才,並且每個環節之間的人才數量是合理匹配的、可以銜接起來完成整個產業分工下的各種工作的。所以,在高速增長了10多年以後,往往電影行業會被假定至少已經培養出了足夠的專業人才了。然而,假如你是一個真的業內人士,當你瀏覽朋友圈裡頻繁出現的招聘廣告的時候,又會深深地懷疑,這行業真的門檻這麼低嗎?

Advertisements

譬如說,最常見的電影宣傳公司的招聘要求是「腦洞大」——而以任何一套營銷理論都會談到,做好任何一種產品的營銷推廣,第一個核心是了解產品、第二個核心是做好目標受眾分析、第三個是選擇適合的渠道和方法進行信息傳達。懂得一部電影,顯然比弄明白一款洗衣機的功能要複雜得多,畢竟電影不是一種物理存在,而是一種涉及情感、價值觀、甚至哲學思考的精神產品。而觀眾看電影也不是剛需,所以其需求動機也是柔性的、難以量化評估的。這種明顯要比普通商品要更有挑戰的營銷行為,豈止是「腦洞大」就可以勝任的呢?

同理,電影項目的開發,涉及了市場考量、題材選擇、類型元素、劇本的策劃和撰寫、製作團隊的搭建、複雜的項目還需要做動態預演、特效前置等等工作,開發做得好壞,決定了預算和周期的完成度——舉個例子,任何人蓋高樓,第一件事都是要請土木工程師來計算各種和力學承重有關的數據,決定挖多深的地基。爾後,才會考慮樓到底刷什麼顏色的外牆裝什麼顏色的玻璃這種看上去很花哨的事。那麼,為什麼每年都有那麼多公司從剛畢業的學生里招聘項目策劃呢?這些年輕人無論有多高的熱情、看過多少電影、或者親自寫過幾個劇本,都還沒有親自完整經歷過一個從想法到完成片到見觀眾的過程,他們又如何預判一個預算下用何種方式製作可以完成一個故事呢?我們常見農村有錢人家在自家宅基地上蓋房子,最高不過3層,因為這是農人自行蓋房可以做到基本安全的上限。有沒有一個農戶勇猛到隨手就蓋個18層樓呢?還沒見過。因為誰也不想死於非命。那麼,為什麼電影行業里就有這種拿上億的投資讓菜鳥操盤、負責開發的呢?

Advertisements

這種大膽用人的風格充斥在近五年的行業里,一方面是因為確實行業發展太快,別說人才培養跟不上速度,就是教人理論的教師和帶人練習的師傅都缺乏;另一方面,是因為為了忽悠資本市場所編出來的各種「一招鮮」「一門靈」理論被不明就裡的新公司新老闆信以為真、並勇於實踐了。所以當大舉投資了「大IP+小鮮肉」而虧到欲哭無淚的境地的時候,朦朧淚眼的投資人們依然想不通,當年自己拼進全力才擠進去的投資份額、怎麼會換得如此的下場呢?

上述的種種表現歸納成一句話就是——業餘。

所謂業餘和專業的區別就在於:業餘的把偶然當成必然、把黑馬當趨勢,而專業的會盡量總結更大樣本統計數據背後的規律、絕對不把一次偶然當靈藥;業餘的樂於砸大價錢賭「爆款」,而專業的總是會強調爆款可遇不可求;業餘的朝三暮四無常性隨著風頭轉向、專業的專註於自己長處並努力彌補自身短板,求精深求自我提升。

再拿遭遇了狠批的「IP」舉例,其實這只是過去一百年以來中外電影界都熟悉的「改編」而已、並無原罪,卻因為互聯網和資本的蓄意炒作成了一個不中不西的詞。其實有群眾基礎(如高點擊率)的文學作品確實是進行電影劇本改編的好內容,但是之所以各項重要的電影節獎項里都有一個「最佳改編劇本」獎,就是因為改編其實是比原創更難的一種創作過程。重「IP」而輕改編,自然難免導致大價錢買回來的IP做成爛片、傷了粉絲的心又贏得不了觀眾的認可。再說「小鮮肉」,其實青春靚麗的偶像式演員從來都有,更是電影業時代更迭必須的新生力量,缺乏專業的表演訓練、有針對性的項目選擇、有經驗的製作團隊的打造,完成度自然除了顏值無他可看,久而久之鮮肉見老卻未見演技提升、只能眼見又一代鮮肉層出往複。。。

只要這種相信三兩個熱詞就能決定電影好壞的業餘人士佔比眾多,那麼無論我們的年票房達到多高、中國電影業也還難以被稱之為「產業」——因為產業就得有產業的精細分工、就的有能把一個恢弘目標分解成嚴密的工藝流程、並能一步一步完成的「產業工人」。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更希望漸冷的投資熱能嚇退盲目的業餘玩家,讓中國電影儘早邁入產業元年。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