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法華經》,萬法皆是《法華經》

編前語:佛在《法華經》<方便品>講,「惟此一真實,餘二則非真」;還講「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因為【餘二則非真】,所以祖師大德講前七方便皆非真實。哪前七方便呢?人,天,聲,緣,藏,通,別,這七種方便法門。唯有法華楞嚴,講一心三藏,是唯一真實,是實法;而前面七種,是權宜法、是方便法、是引導法、是結緣法。修行人一定要搞明白!最要命的是——但是。但是,你把「如來藏」搞明白以後,前七方便法統統是真實法,妙就妙在這裡!如來藏你不明白,即使講《法華經》、《楞嚴經》,同樣不真實。有些人把《法華經》、《楞嚴經》講成了藏教或者通教或者別教,這是誤導眾生。因為今天分享之經文要涉及這些,我們簡單提及一下。所以,下面經文講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樣,《法華經》不可輕易傳。佛講《法華經》要打招呼,都要打預防針。我們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為什麼現在才給大家講真話?以前不是不講,也不是不願意講,而是不敢講。《法華經》是「實」,無量的經典是「權」。你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權」就是「實」,「實」就是「權」。知道一切萬法皆是《法華經》,由此知道《法華經》是「經王」,由此知道一切法無非「經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糞都是「我」,你懂嗎?!佛如果一開始就這樣講,那麼好了,不僅沒有人信,還會遭到政府的制裁。可是,佛既已在涅槃之前已開示了成佛的《法華經》,你為什麼還抱著金碗討飯吃?

Advertisements

下面請看經文及開示: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本土菩薩要問,他土菩薩很自然地也會產生疑惑。佛法不離世間法,顯得特別地真實。這些分身佛他們知道不知道啊?統統都知道。但是都遵守會場規矩,是不是?你跟老師、跟長者在一起,不要搶嘴。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Advertisements

善哉!善哉!第一個「善哉」,上契佛之本懷。我正要講這個事。第二個「善哉」,下契眾生根機。眾生就是要明白這個道理。通過彌勒菩薩穿針引線,機緣成熟。讚歎他能問這樣的大事,這是智慧。

然後佛在開示之前打預防針,防止許多人生起疑惑心,否則會障礙自己的道行。「當共一心」作雙重解釋:一者不要分心,要認真聽;二者,從根本上來用心,不可以用世間的凡夫心態,來妄解不可思議的如來真實大法。

被精進鎧」,雙重含義:一者,你只能聽著佛的音聲隨文入觀,是名大精進;二者,不可以用自己的下劣心、牛羊眼來看待不可思議的佛法。這就是「精進鎧」。「鎧」是保持覆護我們的智慧功德、法身慧命不受傷害。「發堅固意」:對佛所講之法,不管你懂不懂,你可以懷疑,你能打破砂鍋問到底,來研究、來請法;絕對不可以用世間法來詆毀、懷疑。很重要。

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智慧」二字,通達事相叫「智」;明白事理叫「慧」。這個事理就是空理。這兩個字既可以做相同的解釋,也可以仔細分別。「智」為「慧」所用,「慧」為「智」所依。比如師父在這講經說法,這是不是「智」啊?表出一個道理就是「智」。那麼在沒有講出這個「智」之前,它的存在就是「慧」,由慧現形為「智」。

諸佛自在神通之力」,即無量色身三昧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是指一念當下這種威力。無量色身三昧,每一個色身三昧都具有「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是對「神通自在之力、師子奮迅之力」的重複強調。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我欲說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住於忍善中。昔所未聞法,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勿得懷疑懼。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

重複上面的長行,打預防針——我要講這個大法,你們可不要懷疑啊!佛的智慧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態來思維。

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如是今當說,汝等一心聽」:就跟前面〈方便品〉一樣,《法華經》不是可以輕易傳的。佛講《法華經》要打招呼,都要打預防針。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為什麼現在才給你們講真話?以前不是不講,也不是不願意講,而是不敢講,怕把你們嚇怕因此而遭到政府的制裁。一制裁這個大法,好了,沒有人傳了。可是眾生卻把佛的方便說當成了真實。我們想一想,現在普天之下有多少人信這個法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無量無數阿僧祇」:「無量」一個大數,「無數」一個大數,「阿僧祇」是一百多位的大數。觀照數字,放大心量。這些無量的菩薩都是我的弟子,都是我在娑婆世界成佛以後教化的。他的本義並沒有錯,可是法會大眾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是佛在娑婆世界這幾十年成就的,認為佛是第一次成佛。其實佛在《梵網經》講他到這個世界來示現是第八千次,這就造成一個反差。

這裡「令發道意」,「令」是使得,「發」是成就,「道意」就是成道了。整部《法華經》就是在「調伏其心」。也可以用「調御丈夫」來理解——佛就是「調御師」。「御」在防禦我們的邪知見、煩惱習氣,「丈」就時刻觀察我們的心態來對症下藥。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世界之下」呢,我看其他法師的解釋,娑婆世界下方有「十六萬八千由旬」。那麼這個國土裡,也是七寶樓閣,諸大菩薩在這裡務虛。那麼我們這個穢土、同居土來的菩薩,在佛法里叫「務實」,跟世間法也一樣,是不是?那些領導幹部平時在處理政務叫「務實」,那麼黨委辦一個黨校、辦一個學習班,叫「務虛」。務虛是為了更好地務實,務實也是為了更好地務虛,所以行菩薩道也是「虛實圓融」,也叫「理事圓融」。所以這些菩薩在一段時間裡他專門從事理論研究。

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先介紹這些菩薩的處所,再介紹這些菩薩的境界。由讀懂《法華經》而知「權實不二」之理。《法華經》是「實」,無量的經典是「權」。你真正讀懂了《法華經》,「權」就是「實」,「實」就是「權」。知道一切萬法皆是《法華經》,由此知道《法華經》是「經王」,由此知道一切法無非「經王」,叫「正思惟、分別、正憶念」。沒有哪一法不是「我」,牛屎狗糞都是「我」,你懂了。但是你對那些沒有讀《法華經》的人不能這樣講,仍然按照佛的良苦用心反覆勸導。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諸佛無量法門各有喜好,各有特徵。這類菩薩「不樂在眾」,有二義。一者,樂於在靜處觀照。注意,不能等同於「人我空、法我空」,而是理解為圓教菩薩在證得「法華三昧」后,在靜中「寂而常照」,以這種定力加持法界。就跟諸佛證入無餘涅槃一樣,同樣在寂中,看你的心量境界。二者,不樂於現肉團身來教化眾生。前面「不樂在眾」是對他而言,第二個是不樂於通過「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之肉身來教化眾生——「眾」也指五蘊之眾。「多有所說」:也就是提醒我們,不要當成是「人我空、法我空」,這是一邊;別教菩薩呢,他又從空出有,有是不是又是一邊呢?所以這些菩薩你不能認為他是「空智」或者「有智」。「所說」是指二邊,執著那種說法。也就是這種菩薩呢,他是按照圓教的中道之義。如果按照別教的中道之義,你既要在空,也要出有。按圓教的中空之義,你在空也是有,在有也是空,叫「多有所說」。

常樂靜處」:這是法界一相之「靜」,絕待、無對、無餘之「靜」。空也好,有也好,中也好,都是我們當下這一念。通教的一念只見空不見有;圓教的一念「空、有、中」當下具足。但在這裡他是示現空寂這種法相,成就自己,成就眾生。因為這些菩薩連彌勒菩薩示現得都摸不著他們的底,你能講是通教、別教、是藏教嗎?想都不用想。

勤行精進,未曾休息」:怎麼「勤行精進」呢?念念入「薩婆若海」。就是我們常講的時時、事事、處處、念念在道,左右圓融、頭頭是道。這種功夫靠平時的修持和觀照。無論在家出家,無論衣食住行,都可以修行這種功夫。但是根據世間的情況,一般以專修為好。專修又以出家為好,容易成就。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既可以理解為前面的「不樂在眾」——他不願意在這個實報土、同居土、方便土來修行。「常樂深智,無有障礙」:「常」是時時事事處處;「樂」,已經形成一種定力,念念在道。這裡的「深智」非「一心三智」而不可言。一個心三種智慧,三種智慧實際上都與三種如來藏相對應——「空智、俗智、中智」。「空智」就是明白「空如來藏」,「俗智」是「不空如來藏」,「中智」就是「空不空如來藏」,只有這樣才無有障礙。你不能圓融「一心三智」,你還有障礙,還有魔,叫「菩提障、菩提魔」。唯有讀《法華經》《楞嚴經》,成就一心三智,才是圓滿大智慧。

亦常樂於諸佛之法:由一心三智、三觀而與萬法圓融為一個本體。沒有哪一法不是「一心三智」,沒有哪一智不是十法界萬法,這就叫「諸佛之法」。「諸佛之法」講到底就是「一心三藏」與十法界。一心就是三藏,就是十法界,三個藏沒有哪一藏不是十法界,十法界沒有哪一法界不是三個如來藏。一心精進,求無上慧:十法界始終是這一個念,咬住不放。這就是「精進」,咬住「一心三藏」就是智慧。「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左無右,無內無外,無有無空,無所不包,叫「無上智慧」。


  •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 完整開示請查看印廣門清法師《過五關度六將證菩提》、《法華經》、《楞嚴經》、《心經》、《佛說阿彌陀經》視頻或講義。


版權聲明:本站所用圖片除本站原創以及有確切來源外,其他圖片均來自網路,且均註明來源為資料圖,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馬上進行處理,感恩!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