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針頭代為針具刺人穴位,在得氣后注入藥液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針刺與藥理及藥水等對穴位的滲透刺激作用結合在一起發揮綜合效能,故對某些

疾病能提高療效。

(一)用具及常用藥液

1.用具 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針頭。根據藥物的劑量大小和針刺的深度選用不同的注

射器和針頭。常用的注射器規格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針頭

為5-7號普通注射針頭,牙科用5號長針頭,以及封閉用的長針頭。

2.常用藥物 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藥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藥物有以下3類:

(1)中草藥製劑:復方當歸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人蔘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銀黃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藍根注射液、威靈仙注射液等;(2)維生素類製劑:維生素Bl注射液、維生素B6注射液、維生素B12注射液、維生素C注射液;(3)其他常用藥: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輔酶A、神經生長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鹼、加蘭他敏、強地松龍、鹽酸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選擇

一般可根據針灸治療時的處方原則辨證取穴;也可結合經絡、經穴的觸診法選取陽性反

應點進行治療;軟組織損傷者先取最明顯的壓痛點。選穴宜精練,以1-2個穴位為妥,最多不超過4個穴位,並宜選用肌肉豐滿的部位進行穴位注射。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 根據所選穴位處方選取舒適、持久的體位,按注射藥量的不同選用注射

器和針頭。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無痛快速進針法將針刺人皮下組織,然後慢慢推進或上

下提插,探得酸脹等「得氣」感應后,回抽一下,如無回血,即可將藥物注入。一般疾病用

中等速度推人藥液;慢性病或體弱者用輕刺激,將藥液緩慢推人;急性病或體強者,可用強

刺激,快速推人藥液。如需注入藥液較多時,可由深至淺,邊推藥液邊退針,或將注射針頭

向幾個方向刺人注射藥液。

2.注射劑量 穴位注射的用藥劑量決定於注射部位及藥物的性質和濃度。作小劑量注

射時,可用原藥物常規劑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來分,頭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療程 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為1療程。反應強烈

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療程間可休息3—5日。

(四)適用範圍

穴位注射法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凡是針灸的適應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療,如痹證、

中風、痿證、扭挫傷、面癱、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頭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

壓、眩暈、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瀉、痢疾、乳癰、腸癰、淋病、風疹、痤瘡、銀屑病、目赤腫痛、咽喉腫痛、中耳炎、鼻炎、痛經、不孕症、月經不調、崩漏、帶

下、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五)注意事項

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的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脹感,

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如因消毒不嚴而引起

局部紅腫、發熱等,應及時處理。

2.嚴格無菌*作,防止感染。

3.注意藥物的性能、藥理作用、劑量、配伍禁忌、副作用、過敏反應、藥物的有效期、

藥物有無沉澱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黴素、普魯卡因等,必

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此葯。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

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腔、脊髓腔和血管內,否則會導致不良後果。此外,應注意穴位注射法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

5.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產。年老、

體弱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