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胸廓畸形:難得糊塗

【導讀】醫學本身是經驗科學,這樣的科學與純理論的科學是有所差異的。患者如果對一些醫學問題過於仔細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更增加大家的疑慮。

在接診胸廓畸形病人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非常認真的朋友。大家的認真可以反映在很多方面,比較多見的是關於畸形的描述。最常見的問題是:「我的畸形是什麼程度的?」或者「我的HALLER指數是多少啊?」,「我的心臟受壓嚴重嗎?」大家提出的問題都非常精細,有的患者甚至總渴望我能用一個量化的數據去回答。這往往讓我抓耳撓腮,找不到問題的答案。

就拿上述的問題來說,比如畸形的程度,這其實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概念,即便一些醫生用一些所謂的客觀數據來描述不同程度的畸形,其本質依然是醫生自己主觀的看法,基本上都是「人」的意思,而不是「上帝」的想法。更何況,即便醫生說出了輕中重的分類,患者又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實惠呢?要知道,手術不是由病人來做的。如果只是渴望從醫生的分類中得到安慰的話,那便完全沒有必要了。一個美國醫生說了,好的醫生應該「總是在安慰」。如果患者遇到的總是好醫生的話,即便是最嚴重的畸形,他也會將患者安慰得心曠神怡,那麼醫生說出的程度的區分有何意義呢?

Advertisements

再比如HALLER指數的問題。這個數值本身是客觀的,可以測量出來的,但是,這數值本身並不能反映漏斗胸的全部。對於有經驗的胸外科醫生來說,該數值只不過是一個參考罷了。如果患者自己將其徹底神化,將其意義無限放大的話,就難免走向歧途了,那必將使自己對畸形的疑慮進一步加深。

還有心臟受壓程度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令醫生非常抓狂的問題。懂規矩的醫生是不會輕易說出壓迫程度的,這是醫生嚴謹工作作風的表現。如果醫生動輒向患者傳遞有關程度信息的話,如果不是因為「總是在安慰」的緣故,則一定是醫生自己的水平問題了。

其實在面對胸廓畸形這類疾病時,我的建議是,最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千萬不要過於小心。要知道,這樣的疾病本身是一個良性病變,極少有致命的情況出現。而當患者渴望從醫生那裡得到更加精確的信息時,要時刻不忘的真理是,每一個醫生的回答都是靠自己的經驗。即便是教科書上寫出來的東西,也同樣是經驗的積累。這就是說,醫學的東西完全是經驗科學。經驗與純理論最大的區別就是不精確。想想看,如果整個醫學體系都屬於一種不精確的科學體系的話,如果大家依然要用一種對待理論的態度對待醫學問題的話,是不是出發點本身就已經存在問題了呢?

Advertisements

(王文林工作微信:wangwenlindaifu,公眾號《胸廓畸形手術專家》:wangwenlinyishi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