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化的村有未來 吸引年輕人回村發展

「正好碰上了,有沒有時間?我想和你嘮嘮總書記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2日晚8點多,吉網、吉刻特派北京記者採訪完黨代表,準備回房間,恰巧碰上剛出門的羅哲龍代表,他將記者拉進他的房間。

羅哲龍代表,是圖們市石峴鎮水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十九大報告中的「鄉村振興戰略」,對他這個來自農村的黨代表是一劑興奮劑。「我這些天,一直在琢磨這個事,也有了一些想法。」拉過兩把椅子,與記者面對面坐下,羅哲龍話語里透著興奮。

「僅靠種地是遠遠不行的。」羅哲龍的右手揮了一下,態度很堅決。

他說,水南村沒有多少土地,水田沒有,旱田地平均每人只有1畝半左右。靠這個,怎麼活?根本活不了。

「有文化的村才有未來。」他說,這是他一直提倡的,也在村裡進行了嘗試,效果很不錯。

Advertisements

在他的倡導下,村裡成立了老年協會、圓鼓隊、長鼓隊等文化組織近10個,每周至少有兩次文化活動。如此一來,拉近了鄉里鄉親之間的距離,村民的文化素養自然也就提高了。

他也去過很多地方,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新農村的「原味」漸漸沒有了,現代氣息越來越濃了。

「城裡的客人來了一次,就不會再來了,吸引力沒有了。」羅哲龍搖了搖頭說,這不是他想要的。

在村落原生態上,他也在細節上下足了功夫。拿村民家的圍牆舉個例子吧!原本,在設計中,被設計成一米六七高的樣子。「這根本不了解朝鮮族實際啊!」羅哲龍做了個探身的樣子,朝鮮族民居家的院牆都是很矮的,探個身就能過去,嘮起嗑來非常方便,心與心也是近的。要是被設計成高高的,前後家、上下家的心裡就像建了牆,人情味沒了。

Advertisements

他要求,院牆不用水泥磚砌的,可以用木板子,矮一些,刷上白色的塗料漆;也可以用柳樹條,編起來,修剪一下,也很漂亮。總之,家家都不用統一,都各有特色,這多好啊。

村裡的道路,除了主路,其它的也不用都修筆直的,這麼拐一下,那麼拐一下,來了客人轉一轉,眼裡看到的都是風景,沒有疲勞感。

現在,交通條件好了,來的遊客不僅有省內的,還有來自南方的,像浙江啊,上海啊這些地方。

「看了我們村子,都很驚奇,『原味』保留的特別好!」羅哲龍說,遊客都誇村子里一家一個樣,民風良俗還特別好,特別有禮貌,做的朝鮮族食物也特別好吃。再與村民們一起跳跳舞、唱唱歌,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客人都是高高興興地回去。

村裡的土地呢,也不種什麼黃豆啊、苞米啊,要種一些經濟作物,諸如特產品或中藥材什麼的,要增加土地的經濟效益。

遊客來的多了,村裡也有了生氣;看到在村裡也能掙到錢,一些流失的村民也回來了,申請宅基地的人也多了,村裡的人氣更旺了。

說到高興處,羅哲龍高興地在椅子上盤起了腿,就像在家一樣。聊起回去后的進一步打算,他的兩眼更是發亮。

「我要把朝鮮族民俗展覽館和楓梧洞紅色紀念館打造好,豐富村裡的旅遊資源,把遊客留住。」羅哲龍說,來到民俗館,遊客可以體驗朝鮮族傳統的手工業,諸如做大醬、做鹹菜、打年糕啊!看的,玩的,都能參與進來。

而楓梧洞紅色紀念館,就要建成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可以對黨員幹部和中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遊客也是一種紅色教育。

「我還留了一塊地方,準備建朝鮮族民居,各個年代的都有。」羅哲龍描述了一下,每個民居都保留代表那個年代的樣貌,但裡面要經濟一些,能住人。這樣,遊客來了,不僅能參觀,還能住下來。

「人來多了,也能帶動周邊的村子一起加入進來。」在羅哲龍看來,人氣旺了起來,村裡及附近村就可以生產綠色食品,提供給遊客們;也可以發展一下手工業,做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紀念品,讓遊客帶回去。

「我想,隨著村子的發展,要把年輕人吸引回村,跟著我一起創業,把水南村建得更好。」羅哲龍自信地說,今年,村子已經脫貧了。村子將來的發展就是要把年輕人留在農村創業,只有這樣,農村發展的動力才會更足,更有後勁。

吉網 吉刻APP特派北京記者 王小野文/攝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