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臨床助理醫師考試輔導:《免疫學》考點匯總

  • 機體的免疫功能

醫學免疫學(medical immunology):是研究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科學

免疫系統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免疫分子

機體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為:

①免疫防禦(immune defense):能力過弱可發生免疫缺陷;過強可導致超敏反應

②免疫監視(immune surveillance):監視功能低下可導致腫瘤和持續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穩定(immune homeostasis):通過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實現

免疫應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統識別和清除「非己」物質的整個過程。分為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兩大類。適應性免疫具有三大特點:特異性、耐受性、記憶性。

免疫學發展時期可分為:經驗免疫學時期、科學免疫學時期、現代免疫學時期。

  • 抗原的性質與分子結構基礎

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反應的物質,通常指能被T、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受體識別並結合,激活T、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並與效應產物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

1、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免疫反應性

免疫原性:刺激免疫細胞產生免疫效應產物的性質

免疫反應性:抗原分子與免疫效應產物特異結合的性質

半抗原(hapten)+ 載體 = 完全抗原

2、決定抗原特異性的分子基礎:抗原表位

抗原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決定免疫應答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是抗原與TCR/BCR或抗體特異性結合的最小結構與功能單位。分為線性表位和構象表位。

3、半抗原-載體效應

  • 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反應的物質,通常指能被T、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受體識別並結合,激活T、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並與效應產物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

1、抗原分子的理化與結構性質

異物性、易接近性、物理性狀、化學屬性、分子量、分子結構、分子構象

分子量越大、分子結構越複雜,免疫原性越強;顆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2、宿主的特性

遺傳因素:MHC基因多態性及其他免疫調控基因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免疫應答不同

年齡、性別與健康狀態

3、抗原進入人體的方式

適中抗原劑量可誘導免疫應答,抗原過高或過低的抗原量可誘導免疫耐受;

皮內注射和皮下途徑易誘導免疫應答,肌內注射次之,靜脈注射效果差,口服易耐受;

  • 抗原的種類

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反應的物質,通常指能被T、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受體識別並結合,激活T、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並與效應產物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

1、根據誘生抗體是否需要Th細胞參與分類:TD-Ag / TI-Ag

2、根據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係

(1)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不同種屬之間的共同抗原,又稱Forssman抗原。

如:大腸桿菌O14型脂多糖與人結腸黏膜有共同抗原

(2)異種抗原(xenogenic antigen):來源於另一物種的抗原

(3)同種異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同一種屬不同個體存在的不同抗原

如:人血型抗原、人白細胞抗原

(4)自身抗原(autoantigen)

(5)獨特性抗原(idiotypic antigen):抗體也具有免疫原性,可誘導產生抗抗體。

3、根據APC內抗原的來源分類

(1)內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在APC內新合成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外來抗原進入APC在內體溶酶體中降解為抗原肽

  •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

抗原(Ag):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反應的物質,通常指能被T、B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特異性受體識別並結合,激活T、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並與效應產物結合,進而發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

某些物質可非特異性激活T/B細胞應答,稱為免疫刺激劑,可分為超抗原、佐劑、絲裂原。

1、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實質為多克隆刺激劑,只需極低濃度便可激活2~20%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免疫應答。

一端與TCR的Vβ鏈結合,另一端與APC表面MHCⅡ類分子α螺旋外側結合,以完整蛋白形式激活T細胞,無MHC限制性。

2、佐劑(adjuvant)

預先或與抗原同時注入體內,可增強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或改變免疫應答的類型的非特異性免疫增強物質。

主要作用機制:(從抗原、APC、淋巴細胞3方面考慮)

①改變抗原物理性狀,延長抗原在體內瀦留時間

②刺激APC,增強其對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③刺激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增強和擴大免疫應答

用途:

①增強特異性免疫應答,用於預防接種及製備動物免疫血清;

②作為非特異免疫增強劑,用於抗腫瘤和抗感染的輔助治療。

3、絲裂原(mitogen)

  • 中樞免疫器官

一、骨髓(bone marrow)

造血誘導微環境(HIM):由基質細胞產生的造血生長因子(GM-CSF, SCF, IL-3、4、6、7)與細胞外基質共同構成了造血細胞賴以生長發育和成熟的環境,稱為造血誘導微環境。

HSC

人HSC表面標誌:CD34、CD117

【骨髓的功能:】

①產生各類免疫細胞和血細胞

②B細胞、NK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③再次體液免疫應答和抗體產生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thymus)

皮質內多為胸腺細胞(85~90%);髓質內多為上皮細胞,常見胸腺小體。

胸腺微環境——決定T細胞增殖、分化和選擇性發育的重要條件

胸腺的功能:

①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維持

③免疫調節作用(胸腺基質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等可調節外周免疫器官)

  • 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

一、淋巴結(lymph node):有DC、HEV

淋巴結的功能:①T、B細胞的定居場所(T:75% B:25%)

②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接受抗原刺激、發生適應性免疫應答主要部位之一

③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

④過濾作用(濾淋巴液)

二、脾

脾的功能:①T、B細胞的定居場所(T:40% B:60%)

②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主要對血源性抗原產生應答

③合成生物活性物質(如補體成分和細胞因子等)

④過濾作用(濾血)

三、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主要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淋巴組織,以及含有生髮中心的淋巴組織,如扁桃體、闌尾等,是發生黏膜免疫的主要部位。

MALT的功能:①黏膜局部免疫應答

②產生SIgA

  • 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

淋巴細胞歸巢(lymphocyte homing):血液中淋巴細胞選擇性趨向遷移並定居與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區域或特定組織的過程,淋巴細胞表面黏附分子(歸巢受體)與特定組織HEV表面黏附分子(地址素)的相互作用決定細胞去向。

(記憶:「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選擇性遷移;「一把鑰匙開一扇門」--歸巢受體與地址素)

淋巴細胞再循環(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細胞,由輸出淋巴管經淋巴干、淋巴導管進入血液循環;經血液循環達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佈於全身淋巴器官和組織的反覆循環過程。

淋巴細胞再循環的生物學意義:(簡記)分佈更合理、接觸機會更多、聯繫為整體。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