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巧解夜間哮喘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臨證治療哮喘,只要具備「哮喘發作或加重時間在『厥陰病欲解時』」,臨床具有「『喘逆上氣』『煩滿』及風木犯肺出現的上熱(頭面、上胸熱或口渴等)下寒(腿腳膚冷、或便溏)之證」兩個特點,即可放膽運用烏梅丸。

烏梅作為烏梅丸之靈魂藥物,必須重用,方能取效。

筆者跟隨龍砂醫學流派代表性傳承人顧植山教授侍診有年,臨床見證了顧師基於「厥陰病欲解時」理論運用烏梅丸的大量驗案,拓展了筆者的臨床思辨能力,豐富了診治疑難雜症的思路與方法。今將筆者學用「厥陰病欲解時」理論運用烏梅丸診治的一例下半夜哮喘發作驗案記錄如下,與同道分享、討論。

病案舉例

Advertisements

李某,女性,40歲,教師,2014年10月26日首診。支氣管哮喘間作3年余,近2月每日夜間1時左右即開始發作,丑時癥狀為甚,發作前有咳嗽,咽癢,痰色清稀,有泡沫,偶有少量黃痰,繼則喉間哮鳴,喘悶難忍,張口抬肩,大汗淋漓,需用沙丁胺醇氣霧劑緩解,多方治療,未獲良效,求診於余。

刻診:哮喘夜間1時左右發作,伴有咳嗽、咳痰、痰黃白相兼,口乾喜飲,心煩,納差,手足發涼,舌淡嫩,苔薄膩,脈沉小弦,兩尺尤甚。鑒於此前醫家按喘證常規辨證,使用定喘湯等不能收效,加之患者哮喘發作的時間屬於「厥陰病欲解時」,遂考慮使用烏梅丸原方治療。

處方:炒烏梅肉40克,炮附片(先煎)10克,川桂枝10克,淡乾薑片6克,炒花椒6克,遼細辛(先煎,去沫)6克,炒川連8克,炒黃柏10克,潞党參10克,3劑水煎服,首劑夜服。

Advertisements

二診(2014年10月27日):患者來電訴,服上方后,昨夜哮喘小作,未用氣霧劑即緩解,囑繼服前方。

三診(2014年10月28日):患者再次來電,訴昨夜哮喘未作,並詢問葯中是否有激素,告知中藥無激素一說,囑繼續服用。

四診(2014年11月06):訴近日哮喘未作,口不幹,手足發涼明顯改善,偶有乾咳,夜寐可,納谷馨,二便暢,舌淡,苔薄,脈沉細。葯已中的,守方再進,同時配合膏方調理。膏方處方如下:鹿角膠(另烊兌入)80克,龜板膠(另烊兌入)50克,陳阿膠(酒燉烊入)120克,蛤蚧(去手足,另燉兌入)8對,西洋參(另燉、兌入)60克,鹽菟絲(包煎)100克,大熟地(砂仁泥60克拌炒)150克,大紅棗(擘)100克,炒烏梅400克,炮附片60克,川桂枝80克,淡乾薑60克,炒花椒40克,遼細辛50克,炒川連80克,炒黃柏100克,潞党參150克,仙茅100克,仙靈脾100克,生白朮100克,法半夏100克,廣陳皮80克,雲茯苓200克,炙甘草60克,益智仁120克,綿黃芪300克,關防風100克,淮山藥120克,五味子100克,凈萸肉120克,厚杜仲80克,枸杞子100克,覆盆子100克,懷牛膝70克,宣木瓜100克,冰糖400克,收膏,取葯伏火后,每日早晚各1葯匙,溫水化飲。

五診:近日患者來電,雲病情穩定,哮喘未作,且服用膏方后,手足不再發涼,夜寐酣香,納谷馨,二便暢。

按:支氣管哮喘是指以突然發作,呼氣困難,並伴有哮鳴聲,鼻翼煽動,甚者張口抬肩等為主要癥狀的過敏性支氣管疾病,中醫屬「哮病」「喘證」範疇。一般認為,該病主要因肺內伏痰,阻滯氣道,使肺失宣肅而發。該病常規辨證,主張分寒熱虛實論治,或溫肺化痰,止咳平喘,或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或溫肺平喘,補腎攝納,臨床有效者,亦有不效者。

顧植山教授醉心五運六氣研究多年,對仲景三陰三陽六經理論別有會心,擅於運用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指導臨床,注重抓「厥陰病欲解時」時機,臨床各種疑難雜病,但見在丑時至卯時間(下半夜1~3點)出現相關癥狀或癥狀加重者,皆可選用烏梅丸進行治療,屢獲良效。

顧植山認為,厥陰為兩陰交盡,由陰出陽的時間節點,正如柯琴所說,為「陰之初盡,即是陽之初生」,有其特殊性,如「得天氣之助」,邪退正復,「值旺時而解矣」,故病癒;若不能「得天氣之助」而「值旺時而解」,則疾病不能向愈,或逆傳少陰轉為危重。可見,「厥陰病欲解時」的臨床意義尤為突出。

病至厥陰,兩陰交盡,由陰出陽,一陽初生。丑時至卯時,若厥陰病欲解不解,不能「隨天氣所主之時」而「值旺時而解」,則陰陽氣不相順接,故臨床癥候轉著。本例患者哮喘發作在下半夜1點以後,符合「厥陰欲解時」(丑至卯上)的特點,並同時兼有口渴、心煩、手足發涼等上熱下寒、「陰陽氣不相順接」的厥陰病特徵,故選用烏梅丸進行治療。因病機明確,葯證相和,故能應手而效。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史鎖芳主任中醫師在跟隨顧植山學習后,將烏梅丸運用臨床,取得顯著療效,他總結道:臨證治療哮喘時,只要具備「哮喘發作或加重的時間在『厥陰欲解時』(丑至卯上)」,臨床具有「『喘逆上氣』、『煩滿』及風木犯肺出現的上熱(頭面、上胸熱或口渴等)下寒(腿腳膚冷或便溏)之證」兩個特點,即可放膽運用烏梅丸,每收捷效。

需要說明的是,臨床運用烏梅丸,要重用烏梅。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梅有「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之效。張志聰在《本草崇原》中論述烏梅云:「烏梅,酸也。主下氣者,得春生肝木之味,生氣上升,則逆氣自下矣;除煩熱滿者,稟冬令水陰之精,水精上滋,則煩熱除而胸膈不滿矣⋯⋯梅實結於春而熟於夏,主敷布陽氣於腠理⋯⋯後人不體經義,不窮物理,但以烏梅為酸斂收澀之葯,而春生上達之義未講也」之感慨。此外,烏梅是未成熟的果實,性類厥陰,且生氣旺盛,可助陽氣升發,使「兩陰交盡」、陰盡陽生之際陰陽順利轉化,則疾病順利完成傳經而向愈。因此,烏梅作為烏梅丸之靈魂藥物,必須重用,方能取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