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水萌芽期,其人胸脅微滿結,水飲未多,該用何方?

《傷寒雜病論》中的中藥世界(106)

特別說明,文中方葯僅供中醫醫師交流研究用,請勿自行使用。

經考古人員考證,漢代中藥半斤為八兩,一兩為15.625克,一錢匕=1.5~1.8克,一分=3.9~4.2克,我們實際運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緩急輕重,按一兩=3~16克進行換算。水一升為200毫升,一合為20毫升。

在前面我們了解了經方學派治療痰飲的大法,即「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通俗地說,就是在治療痰飲一類的疾病,應當選用溫葯為基礎藥物,在此基礎上,兼用清熱,瀉下,發汗解表的藥物,所謂「和」即「兼而用之」的意思。

同時也了解了,經方學派治療痰飲病,還需要辨清痰飲的「外相」和「內因」。常見外相有四種,即痰飲(狹義的),懸飲,溢飲,支飲;常見內因有五種,即:其水在脾,其水在心,其水在肺,其水在腎,其水在肝。

Advertisements

今天談的是,其水在肝。

其水在肝

其水在肝,金匱中論述得比較簡略,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就說是,水飲在肝,會覺得胸脅部位凝滯脹滿,打噴嚏都會痛。

但是具體怎麼治療,傷寒雜病論中雖然有適合方子,卻可能因為脫落遺失的原因,沒有在這後面直接說。所以今天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水在肝,在現代臨床中,是非常常見的,輕如胸脅部出現莫名的「脹滿感」,胸脅「滿微結」,重如懸飲,心下痞硬,脅下掣痛,不得息者。相當於現代醫學所言的上呼吸道感染,胸膜炎,肺結核,肝硬化腹水,肋膜炎,肝炎,膽囊炎等疾病出現「脅下支滿,嚏而痛」之症時。

水在肝出現的原因,乃水飲留在胸脅,導致少陽樞機不利,疏泄失司,故證見胸脅疼痛,咳嗽氣短,打噴嚏則脅下掣痛等癥狀。發展到後期,就會出現懸飲,即心下痞硬,咳嗽則胸脅,背部痙攣疼痛。此時常用的三個方子是十棗湯和大陷胸丸,大陷胸湯。

Advertisements

這三個方子都有非常強烈的瀉下和利水作用,一般用於「急則治其標」的時候,所用的藥物非常峻猛。十棗湯所含的藥物是,芫花,甘遂,大戟,打成粉,每次1.5-1.8克,然後用大棗湯下之;大陷胸丸所含藥物是大黃,葶藶子,芒硝,杏仁,取一錢匕(相當於1.5-1.8克),用白蜜一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大陷胸湯,所含藥物為大黃,芒硝,甘遂,其中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取一錢匕,水六升,先煮大黃,蒸發二升水后,去滓,再放芒硝,水沸騰一兩次后,在用甘遂粉(1.5-1.8克),倒入其中,一旦出現快速的瀉利,立刻終止服用。

芫花:苦,辛,溫,有毒

比較起來,芫花溫,甘遂寒,大戟寒,大棗溫,十棗湯,可去寒飲,亦可去熱飲;而大陷胸丸/湯,其中一派寒涼之物,所以用於熱飲,即結胸熱結,發熱,胸脅疼痛,呼吸短氣,大便秘結,舌苔燥,脈弦數,或脈沉而緊者。

但是,無論十棗湯,還是大陷胸湯,大陷胸丸都不是今天的重點,病情發展到用上面三個方子,已經接近了病入膏肓的時候,此時病情甚難逆轉,還不如病情初期時及時干預。

疾病初起該用何方呢?

這就是今天的重點: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其組成為:柴胡半斤,桂枝三兩,乾薑三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炙甘草二兩。

瓜蔞:一身都是葯

用法是,用水一斗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日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升。在實際使用時,原方柴胡用量較大,將其折為桂枝劑量的2-2.5倍即可。第一次服用時,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煩躁,再服,出汗后,便不會出現這種情形了。

使用的指針是:胸脅微滿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

少陽病初期,會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導致肝氣疏泄不利,繼發胸脅部水飲內停。少陽病本為心煩喜嘔,但水飲內停后,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所變化,變成了「渴而不嘔」。水飲內停,津液不布,故既見胸脅滿微結,又見口渴。水飲內停的另外一個後果則是小便量少,小便不利。一般認為水飲內停會導致相火內郁,故可見頭汗,煩躁。

此時,少陽未和,水飲未多,當和解少陽,溫化水飲,用柴胡桂枝幹薑湯。

此方中用柴胡,黃芩運轉樞機,清瀉相火,和解少陽。瓜蔞此物甚妙,全瓜蔞可清熱化痰,寬胸降濁,消腫散解,瓜蔞根可生津清熱。所以此方還可以在重用瓜蔞根的同時,再用全瓜蔞或者瓜蔞仁。乾薑,桂枝,兩物辛,溫,熱,可溫陽化飲。重用牡蠣可軟堅散結,改善前膈的出入狀態,治肋下痞硬,類似的藥物還有鱉甲。炙甘草守護胃氣。

此方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之理,適於其水在肝,水飲未多時選用,也是治療肝病早期值得研究的方子。

我的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