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寶寶」提早報到 請給他們掌心般的呵護

龍虎網訊(通訊員 錢鈺玲 記者 杭程)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早產兒未足月出生,從胎齡和體重上來看屬於「迷你寶寶」。作為江蘇省首批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兒科平均每年轉運搶救1500餘名危重兒,其中多數為早產兒。胎齡27周、體重1.1千克的「滿滿」,胎齡25周、體重980克的「小石榴」,胎齡26周、體重僅600克的「mini」……他們都奇迹存活了。早產兒為何「脆弱」,需要如何溫柔呵護,請聽中大醫院兒科專家為您講述。

提前「報到」,易被併發症「糾纏」

早產兒是指胎齡<37周,體重<2.5千克的新生兒,美國婦產學會對早產兒的最新界定是選擇性剖宮產、胎齡<39周的新生兒。他們不僅長相稚嫩,臟器發育也不成熟。

Advertisements

中大醫院兒科喬立興主任指出,高齡產婦、試管嬰兒增多,妊娠併發症、多次流產史、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帶來早產兒的增多。「在我們搶救的患兒中最多的是早產兒(胎齡28-37周),隨著醫學的進步,存活下來的早產兒也突破了書面的定義,23-25周的都有。所謂「瓜熟蒂落」,早產兒未足月就出生,機體還未發育完全,相對於足月生產的寶寶更容易被併發症纏身,常常會發生呼吸窘迫、窒息、肺部發育不全、神經系統異常、發育遲緩、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敗血症等重症疾病。

「迷你寶寶」出生后,需要闖五關

呼吸關:肺泡發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分泌不足,容易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胎齡不足32周的孩子風險更高。

感染關:早產兒還未接觸過一些抗感染的物質,很容易合併感染,嚴重的可致敗血症、膿毒血症等。

Advertisements

餵養關:胃腸道發育不好,餵養不耐受,容易出現嘔吐、腹脹等問題。

顱內關:小小孩顱內出血與大人顱內出血不一樣,雖然沒那麼可怕,但是未及時發現就容易合併腦積水。

腸道關:腸壁發育不完善,再加上感染炎症、餵養不當等,有些孩子就會出現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生長發育關:這些難關都闖過之後,如果餵養沒有跟上去,生長發育沒有跟上,不僅僅是體格生長發育不夠,還可能是運動、智力的發育滯后。

中大醫院兒科黃莉主任說,早產兒出現的一些突發問題,早期往往非常不典型,變化快進展也快,醫護人員必須在第一時間作出判斷,給予有效治療,甚至要一天十幾次緊急搶救。比如感染的患者通常會發熱、體溫波動,但是早產兒感染可能就是吃奶差一些,反應慢一些;顱內出血的早產兒並非都會出現驚厥,而是表現為呼吸暫停;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孩子可能不會出現典型的腹脹、果醬樣大便。這就需要兒科醫生「慧眼識病」,嚴密監測,及時處理。

什麼樣的「迷你寶寶」可以出院回家?

黃莉主任指出,早產兒何時可以出院,無確定指證,通常要求體重大於1.5公斤,不需要在暖箱中可以維持正常體溫,自主呼吸有力,不需要藉助呼吸機,吸吮有力,能自己吃夠所需奶量,攝入足夠熱量,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命體征平穩,原發疾病治癒。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讓媽媽帶寶寶回家,讓媽媽給寶寶做「袋鼠療法」,寶寶趴在媽媽肚皮上,就像再次回到媽媽「子宮」里,改善早產兒呼吸、吸吮、消化能力等,並傳授早產兒健康管理經驗。

「迷你寶寶」回家后,需關注呼吸和吃奶

「迷你寶寶」比足月出生的寶寶更為嬌嫩,需要家人的密切監測和悉心呵護,讓他們健康成長。

「人活一口氣」,早產兒呼吸功能不佳,容易出現呼吸暫停。如果這口氣不延續下去,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專家提醒,早產兒出院后,家人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呼吸,一旦出現寶寶呼吸暫停(醫學上指持續20秒),也就是呼吸停的時間比平時長,不太均勻,平均每分鐘呼吸頻率<40次,嘴唇、口周皮膚是否發紫。需要輕彈寶貝的足底或輕輕撫觸孩子的背部,刺激寶寶及時恢復自主呼吸。

「民以食為天」了解寶寶的吃奶情況,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熱量、液體量,沒辦法正常生長發育。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攝入150-180毫升奶量,一個體重2千克的寶寶,每天至少要吃到300-360毫升的奶。吃完奶后,觀察孩子腹部情況,如果餵奶3小時后還是明顯腹脹,合併嘔吐,肚子上青筋顯露厲害,須及時就醫,以免出現餵養不耐受、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觀察孩子的體重增長情況,出生后前三個月每個月體重增長1千克,也就是每天體重至少要長30克左右。如果不達標需要到醫院整體評估。早產兒出生后要經歷體重追趕期,如果追不上去,以後各方面都會落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