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孔子傳授的止觀法門

南懷瑾先生詩《夜吟》

萬古千秋事有愁,

窮源一念沒來由。

此心歸到真如海,

不向江河作細流。

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佛學講修止修觀,而莊子、孔子早傳了止觀了。孔子說,光悟了道沒有工夫不行,還要修止修觀。他說「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水流動的時候,沒有辦法當做鏡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鏡子用,反照我們自己的面孔。

聖人教主們,都是善於拿水來比喻,老子說上善若水;孔子也讚歎水,「逝者如斯夫」;莊子這裡,又用水作比喻;釋迦牟尼佛也曾拿海水來比喻;乃至唯識學講的,「一切種子如瀑流」,也是用水比喻。所以關於這個水的比喻,要深入去體會。人的心理狀況,永遠像一股流水一樣,心中的波浪,永遠不能停止,所以就永遠不能悟道,永遠不能得道。

Advertisements

莊子借孔子的嘴講出來,「人莫鑒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而鑒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

我們人的思想的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所謂止,人生認定一個目標,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散亂,不是隨便,不是做一件什麼事業,而是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善的行為,使惡的行為不會發生作用,而專註於至善;這個在曾子所著《大學》里討論得很多了。

Advertisements

——南懷瑾先生《莊子諵譁》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