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養肝,茵陳主之

本草本身不光是一棵小小的生命草,它們也是具有自我情懷的居士。每一棵本草都有其獨特的生命輪迴、性味、功效。這是自然神奇的創造,使它們也有屬於自己的言語和情感,就像很多花有自己的花語一樣。

以前我不是一個會留心身邊植物的人,直到學了中藥,才對植物有了興趣,才開始觀察身邊的常見的中藥植物。

這茵陳也是在校園的神農園中散步時,不經意間留意到的。吸引我的,不是它多麼的美,而是那一叢蔥鬱的綠。當看到那成片的綠意深邃的茵陳的時候,不禁感嘆這瘋狂的綠色。它們長得如此濃郁,遠遠望去,不過挺像胡蘿蔔的莖葉。在那中間立著個牌子,上面寫著「茵陳」二字,原來這就是去黃疸的茵陳。

茵陳在被發現藥用價值之前,為一顆無人問津的野草,長得比較茂盛惹人眼目,那它的生命到底如何?那綿軟的生命在低語什麼?快側過耳朵來······我帶你解讀茵陳的細語。

Advertisements

「茵陳」何解?其根枯,卻不死;不生新根,因陳根而生,解為「因陳」。它的根永不凋亡,它的生命永遠是青春勃發、永無止境的。

蔥蘢的「胡蘿蔔」桿葉是屬於五月份的茵陳,被人叫做茵陳蒿子。五月的茵陳,命如草芥,不過是當柴薪的命。從年的開端慢慢地冒出個芽,之後就一直努力地直挺挺地生長,最後被人們收割回家當柴燒了。

你們說它為了什麼?或許就是為了留些時間望一望這美麗的天空,又或許為汲取更多的陽光和水分,成就那美好、鮮嫩的三月,誰能解這其中意味呢?

不管是終點如何,過程有美好就足夠了。時間賦予植物最佳的生長點,對於茵陳來說最佳的時間就是春三月。

茵陳

三月的茵陳:入食,鮮嫩爽口,入葯,功效最佳。所以了解茵陳的人們很聰明的將它的名字根據時間分開了——「三月茵陳,四月蒿」。

Advertisements

三月茵陳軟綿綿,故又名綿茵陳,小小的嫩草兒,背面已經泛白,像是蒙了一層薄薄的霧,既有鮮嫩的口感,還有著軟綿綿的觸感,指尖輕輕的觸摸著,白色的絨毛親吻著肌膚,好不愜意。

花在一瞬最美,葯在一時效最佳,三月的茵陳就是最佳的食物和葯。三月清明之時,媽媽都會做艾草糰子,離家的我每逢此時,就想念那清香的味道。

茵陳飲片

還有一種類似於艾草糰子的米果,那就是茵陳餅子(糰子),也被人叫做清明果,其實茵陳和艾草還真有點像嘛。春三月,婦女們在田間採摘鮮嫩的茵陳,清洗乾淨,和糯米粉一起做成餅狀,或是團狀,或蒸或煎炸(我還是獨愛蒸的)。

人們對於美食追逐從來都是只增不減,對於這樣小小的茵陳除了做成糰子,還有很多烹飪方法,清炒,涼拌,煮粥,入湯等。

茵陳入食不僅可以滿足食慾的追求,還能夠起到調養身體的治療效果。其性平,味苦,能夠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本草經疏》記載:"茵陳,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通身發黃,小便不利及頭熱,皆濕熱在陽明、太陰所生病也。

苦寒能燥濕除熱,濕熱去,則諸證自退矣。除濕散熱結之要葯也。"茵陳的歌謠也有說「三月茵陳治黃癆」可見茵陳是掃黃的專業戶,它為什麼能掃黃立竿見影呢?這就要好好的跟你們說說這黃疸的主要病因了。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云:「溽暑濕熱相薄,爭於左之上,民病黃癉而為朋腫。」這就說明主要就是因為濕邪侵入我們的身體導致——濕性粘滯,濕邪纏綿於身體久久難去;濕氣困脾,脾主運化功能失調,而導致肝膽運化失調,膽液不循常道,隨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黃、身黃、尿黃,一般小兒或者是老年人多發。

所以退黃的關鍵是除濕,而除肝膽之濕的小能手就是茵陳了,能很好的解濕之纏綿。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一種感受,就是口裡總會有一種發苦的感覺,嘴巴又發膩,舌頭泛黃,其實這在中醫裡面就是肝膽濕熱,膽氣上逆之症。所以這時候喝一點茵陳茶不僅能解口苦之感,還能健脾開胃。

茵陳主要功效是清利濕熱,對於濕熱所導致的痘痘,濕疹,濕瘡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愛美的你,肯定感興趣吧。

春多肝病,這是都是有根據的。黃帝內經說:「······春氣之應,養生之道,逆之傷肝。」所以春季最宜養肝,這是中醫的順四時養生之觀念。春季是茵陳藥效最佳的時節,這就是萬物順時而應,食茵陳養肝刻不容緩。上面所說,日常的一杯茵陳茶、茵陳餅、茵陳粥等,就可以防範肝病的發生。

在老北京,有一個習俗就是開春必喝茵陳酒,這就是說明了,老者們的養生的智慧。說到喝酒,我自認為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但是對於茵陳酒我卻是起了垂涎之意,綠蟻沉碧,翠綠可愛,香涌舌本,這是老舍先生筆下的茵陳酒,果然不愧是著名文學家。

再一次漫步神農園,不禁又去看了那蔥鬱的茵陳,真想采一點回去,晒乾后,製成茵陳茶。但是想著這時候的茵陳已經過來最佳的採摘時刻,於是就只能近近的望著。

辨一辨:茵陳和青蒿

青蒿

茵陳

廣為流傳的歌謠:「三月茵陳能治病,四月青蒿當柴燒」並且很多醫藥註解記載:茵陳為青蒿之嫩苗,所以很多人以為茵陳、青蒿是同葯,後世也有很多醫家都為此爭論不休,後來才最終確定茵陳並非是青蒿。《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為了區分兩者,就將茵陳蒿的「蒿」去掉,只留茵陳。現代改編的《本草綱目》也沒有「蒿」。

我們仔細了解的話不難發現兩者的差別:茵陳之葉背白色,而青蒿之背面是青色;功效也是不同,青蒿側重的是清虛熱,解暑熱,而茵陳用於退濕熱黃疸。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本文由 「中醫同城」 原創出品,作者降香。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想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號zytongcheng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