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姜春華治療痹證經驗(四)—養陰祛風除濕,養陰補益肝腎

之前曾經分享過姜春華老中醫治療痹症經驗

傳送門如下:


今天分享的內容為姜春華老中醫治療痹證的經驗總結:

姜春華老中醫對痹症的認識分析:

姜春華教授說: 「凡是人體肌表、經絡遭受風、寒、濕邪侵襲 ,使氣血運行不暢 ,引起部分筋骨、 肌肉、關節的疼痛、酸楚、重著、麻木以及屈伸不利等疾患的,統稱為痹證」。姜老又說: 「痹證若急性發作,見紅腫者為熱痹,治療用生地黃為主 ,生地黃用大劑量 ,每次用 50~100 g。

Advertisements

據《本經》記載:「地黃除痹」。又據現代藥理研究: 地黃大量應用有激素樣作用,而無激素的副作用。生地黃有滋陰清熱作用,故用於熱痹最為合拍。 若關節疼痛者可再加五加皮、地骨皮、鑽地風等。若為一般痹證,則用防風、獨活祛風解表 ,疼痛可加烏頭等。

古代對痹證雖分為行痹、痛痹、著痹三類,而三者以痛痹為多見,其次為行痹,再其次為著痹。痛痹之成因偏於寒勝,治療以辛溫鎮痛為主,用藥以附子、烏頭配肉桂或桂枝效果為好 ,也可再加用乳香、沒藥等活血止痛藥物。治療行痹 ,以解表祛風為主。 治療著痹 ,多見浮腫 ,若用利尿葯並不消腫 ,必須加入活血藥物 ,活血通脈方可消腫」。


姜春華老中醫治療痹證驗方為:

生地黃50g ,威靈仙15 g ,蠶沙30g ,秦艽、烏梢蛇或白花蛇9g。 每日1劑 ,水煎服。

Advertisements

  • 若痛甚,可加烏頭或附子,或再加乳香、沒藥;

  • 若腫甚 ,可加當歸、赤芍等活血通脈葯;

  • 若為急性期酌加茯苓、車前子等利水葯;

  • 若關節變形者 ,加用活血養陰葯 ,如當歸、赤芍、生地、玄參、黃精、玉竹、伸筋草等;

  • 若關節疼痛又變形者,可加附子、白芍;

  • 若病情纏綿長期難愈者 ,可加党參、黃芪益氣扶正,並加補益肝腎的藥物 ,如熟地黃、桑寄生、菟絲子、懷牛膝、川斷、杜仲等。

姜春華老中醫治療痹證經驗為11法驗案如下:

1 解表祛風鎮痛

2 解表活血通絡

3 清化濕熱利水

4 驅寒舒筋鎮痛

5 溫腎填精養血

6 溫經活血鎮痛

7 養陰祛風除濕

8 養陰補益肝腎

9 溫陽活血通絡

10 益氣活血通脈

11 鎮痛祛濕通絡


養陰祛風除濕

戴某某 ,女 , 33歲 , 1971年 10月 9日初診。

產後引起關節酸痛 ,右肩痛 ,欠靈活 ,指關節腫大 ,天陰則劇痛 ,舌質淡、苔剝 ,脈細弦。

抗「 O」 625U,血沉 13 mm /h。

古籍謂痛風 ,治宜養陰祛風除濕。

處方: 生地黃 60 g ,玉竹 15 g ,威靈仙、秦艽各 9g ,五加皮、 薟草各 15 g ,制草烏 5 g。每日 1劑 ,水煎服。

連服 14劑后 ,諸症減退 ,守原方續服 14劑治癒 ,抗「 O」下降到 400 U,血沉下降到 6 mm /h。

隨訪 10年未複發。按: 此例為產後氣血已虛 ,風、寒、濕邪乘虛而入 ,留著不去 ,以致一身關節酸痛 ,此為痛風。 患者陰虛體質明顯 ,用大劑量生地黃養陰除痹為主葯 ,輔以玉竹養陰 ,即使用制草烏等溫熱辛燥葯亦不慮傷陰。 姜老的經驗: 五加皮配製草烏治關節疼痛效果較好。 方葯對證 ,療效理想。


養陰補益肝腎

葉某某 ,女 , 59歲 , 1979年 11月 10日初診。

腰痛 7年 ,發作時腰痛欲折 ,右下肢亦痛 ,足跟痛 ,不耐久立 ,陰雨時尤甚 ,舌質紅、苔剝 ,兩尺脈弱。

治宜養陰補益肝腎。

處方: 生地黃 50 g ,威靈仙、當歸各 15 g ,晚蠶沙 30 g ,玉竹、白芍、烏梢蛇、桑寄生、菟絲子、川斷、狗脊、杜仲各 9 g。每日 1劑 ,水煎服。 服藥 10劑后病情緩解 ,續方 10劑圖治。

按: 張景岳說: 「諸痹皆在陰分 ,亦總由真陰衰弱 ,精血虧損 ,故三氣得以乘之而為此諸證。 經曰:邪入於陰則痹』 ,正謂此也。 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補真陰 ,使血氣流行則寒邪隨去矣! 」本例辨證即遵景岳之法 ,以生地黃、玉竹、白芍養陰為主葯 ,輔以大隊補益肝腎藥物如桑寄生、菟絲子、杜仲等 ,佐以當歸活血養血。 方葯對證 ,療效顯著。


敬請期待下期:

名老中醫姜春華治療痹證經驗(五)—溫陽活血通絡,益氣活血通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