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王者榮耀》變成「王者農藥」?

《王者榮耀》近日被媒體指「陷害人生」,兒童沉迷遊戲引發多起負面事件。「沉迷遊戲」,重點不在「遊戲」而在「沉迷」,或稱「上癮」。「受傷記憶+未處理的情緒=上癮症」,更可怕的是,上癮的父母往往會養出上癮的孩子。「王者農藥」呼喚真正榮耀的監護人。

7月4日,國民現象級手游《王者榮耀》推出防沉迷措施,規定12周歲以下(含12周歲)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時,12周歲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時,超時將被強制下線。

這個號稱中國遊戲史上最嚴的防沉迷措施,和此前的一系列負面新聞有關:杭州一名13歲的學生,因玩王者榮耀被父親教訓后從四樓跳下;廣州一17歲少年狂打王者榮耀40小時,誘發腦梗,險些喪命;還有不少孩子偷刷父母的銀行卡去購買英雄角色和皮膚,甚至購買新手機。媒體接連撰文,指責手游「陷害人生」。然而,也有不少評論指出:遊戲本無過,保護未成年人,還需社會和家長的共同努力。

在我看來,「沉迷遊戲」這個問題,重點不在於「遊戲」,而在於「沉迷」,或者說「上癮」。只有了解上癮的形成機制與解決之道,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孩子。

嫌孩子煩,就給他一個手機

說到上癮形成的外因,我們很容易想到遊戲本身。許多人說《王者榮耀》有毒,甚至戲稱其為「王者農藥」。

遊戲固然有其吸附玩家的手段,如捆綁社交(室友、同事、伴侶都在玩)、即時反饋、清晰的目標、不斷優化的障礙,以及名人效應等。這些手段,都能讓用戶對遊戲產生興趣,並高度投入在其中,忘記時間的流逝。尤其《王者榮耀》是在經典MOBA遊戲(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LOL(英雄聯盟)基礎上大幅簡化、加快節奏,更是讓大量新老玩家欲罷不能。

迄今為止,《王者榮耀》累計註冊用戶超2億,日活躍用戶8000餘萬,每7個中國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戶佔比超過20%。如此驚人的數據,當然離不開遊戲本身的精心設計與營銷。

但與此同時,家長乃至社會對未成年人關愛的缺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許多玩遊戲上癮的孩子的家長,自己就不能抵擋遊戲的誘惑。有數據表明,新增玩家年齡呈兩極化趨勢,19歲以下、40歲以上人群佔比分別為45.8%和40.5%。也就是說,手游市場的新生主力,是中小學生與中老年人,恰是父子兩代人。不玩遊戲的家長,可能也有其他的「癮症」:工作上癮,應酬上癮,健身上癮……嫌孩子煩,就給他一個手機,讓他自己玩去。這樣孤獨的孩子,難怪會對遊戲上癮。

有網友分享自己的設想:與孩子約法三章,規定每天玩遊戲的時間;深度參與,每一局錄回放,和孩子一起觀看並開動腦筋,總結得失;幫孩子在遊戲里適當完成心愿,等等。家長若能做到這樣的陪伴,孩子的遊戲生活想必會健康很多。

國家和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心,也有滯后的一面。1998年,美國國會制定並由總統簽署通過《兒童網路隱私保護法》(Children's Online Privacy Protection Act,簡稱COPPA),規定商業網站必須先取得家長同意,才能向13歲以下的兒童索取個人資料。同時,網站在未成年人父母同意之前,也不得讓兒童使用電子郵件、聊天室,或網路上任何可能與陌生人交換個人資訊的互動技術。

簡言之,父母們必須要參與孩子的網路活動,以確保自家孩子瀏覽的網站遵守COPPA規範。相比之下,目前中國對於互聯網用戶的年齡沒有任何限制,對「網路隱私」也沒有具體的定義;雖然對網站內容有較嚴格的審查,但沒有考慮不同年齡孩子的需要,也沒有賦予家長一定的責任。在這些方面,中國立法是需要跟進的。

總而言之,遊戲固然有其特別的魅力,但家長和社會對未成年人關愛的缺失,是孩子上癮最為重要的外因。

在上癮中遺忘受傷的痛

我曾經聽一位心理學老師,講過這樣一條等式:癮症=受傷害的記憶+未得到處理的情緒。比如,一個孩子小時候與父母疏遠,得不到關愛,累積了孤獨的記憶,產生害怕、憤怒、沮喪等情緒。這些情緒是需要及時處理的。如果沒有得到處理,這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癮症。因為上癮時,他可以比較容易地忘記這些痛苦的情緒。上癮,是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甚至成年後還會延續。

我自己就曾是一個受癮症困擾的人。還記得我的校園時代,關鍵詞是「沉默」。剛上小學時,我報名晚,沒領到課本。我的同桌是個白皮膚、丹鳳眼的女孩子,她不願和我分享課本,因為我是外地人,不會說閩南話。她說:「說普通話的都是普通人。我不要跟普通人講話。」我不知該說什麼。現在回想起來,我沉默的校園時代,似乎在那天揭開了序幕。

因為沒有朋友,我只能專心學習。到了四年級,我的成績一直挺好。但有一次,我作文寫砸了。自習的時候,語文老師經過我身邊,對我說了一句:「上次誇你,你就沾沾自喜,驕傲了吧。這次讓你沾沾自悲。」我依然無話可說。

中學時候,因為普通話相對標準,我做了主持人,可那時口吃還沒好徹底。有一次在禮堂主持晚會,報幕時突然張口結舌,一個音也發不出來。急促的吸氣聲,透過麥克風,從音箱傳出來。全校學生在台下哄堂大笑。我感覺很羞恥。

這些回憶,給我造成一種無聲的痛苦,當時卻沒有人幫助我處理。為了逃避累積的傷害,我慢慢形成了各種防衛手段。比如走神:哪怕和人一對一講話,我也經常會有幾秒鐘的恍惚,然後就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了。比如拖延:沒有內在驅動力,做什麼都像被迫的,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比如自卑:我很容易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不足掛齒、無關緊要。

最嚴重的一種表現,就是癮症。我會對色情上癮,一個人獨處時,總想瀏覽色情網站,哪怕結婚後也是這樣;對遊戲上癮,第二天要上班,前一天還會打遊戲到半夜三四點;對資訊上癮,不停地划手機,哪怕大腦已經一片空白了,還捨不得放下。這些癮症就像一個個地洞,讓我可以躲進去,暫時逃避現實生活的麻煩、刺痛、焦灼。

更可怕的是,癮症會遺傳。一個上癮的大人,往往會生養出上癮的孩子。我如果不能及時從癮症中脫離,我的孩子將來也很容易被感染,那就真的是悲劇了。

當聖潔的情感取代受傷的情感

我在大學成為基督徒。認識耶穌基督后,我發現:癮症背後的種種問題,核心在於罪。這裡的「罪」,不是指違反人類法律,而是指人的本性中抵擋神、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罪狡猾地乘虛而入,以方便安全輕鬆的方式迷惑我,讓我以為可以在痛苦孤獨的時候躲進去,自己舔舐傷口,掩耳不聽神的聲音。不知不覺就陷入上癮症,欲罷不能,失去自由。

對信主多年的基督徒來說,罪仍然是很真實的問題。在《羅馬書》第7章,使徒保羅說: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但隨後筆鋒一轉: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我覺得這個反轉,真像一部電影一樣:前半部分悲慘、煎熬,後半部分忽然奏起勝利的凱歌!

然而,信主以後很多年,我只看見前半部分的悲慘,看不見後半部分的反轉。同樣的罪,我一而再、再而三去犯。保羅說的對,罪是一個「律」:就像水往低處流、太陽東邊升一樣,我只要活著,就要犯罪。

我後來怎樣開始脫離的呢?其實就是保羅說的訣竅——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很多時候,這個訣竅之所以無效,是因為「主耶穌」對我來說很空洞:一個兩千年前的猶太人,和我有什麼關係呢?這三個字在我心中沒有內容,也沒有情感。可是隨著信主時間增長,我從聖經里,從讚美詩里,從文章和電影里,從彼此相愛的弟兄姐妹身上,越來越能看見一位有血有肉的耶穌的形象。他為所愛的人痛哭,他被聖靈感動就歡樂。他那麼真實,那麼全情投入在自己的生活和使命里,不惜一切完成天父的心意。

特別是最近,我讀《馬太福音》14、15章,看見耶穌生動的形象。位於書卷中間位置的這兩章經文,刻畫了耶穌的孤獨。14章一開始,施洗約翰被殺,耶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夥伴。之後,耶穌兩次從眾人面前退開,一次退到野地,一次退到山上。我感到他心裡似乎有一種巨大的孤獨,難以表達,難以排遣。

耶穌如何面對他的孤獨呢?簡單地說:上山禱告,下山服侍。兩次退開時,他並不孤獨,有天父與他同在,他從禱告中得到陪伴和力量。回到人群中,他服侍跟隨他的百姓,為他們行掰餅的神跡;服侍門徒,為他們平靜風浪;甚至服侍攻擊他的人,指出他們為傳統廢了神的誡命。

如果沒有山上的禱告,山下的服侍就軟弱無力。今天的我,透過讀經、禱告,貼近耶穌的心意,似乎能體會到他獨自退去時的孤獨,為天父所愛、所懂的安慰,以及傳揚福音、救助百姓的熱忱。認識他越多,我就越渴慕認識他,盼望活得像他。

著名神學家愛德華茲,在《宗教情感》里寫到:真宗教很大部分在於聖潔的情感。而聖潔的宗教情感,往往來自於對耶穌基督真切的認識。當聖潔的情感逐步取代了受傷的情感,我就越來越有勇氣和力量,掙脫癮症的捆綁。

做一個榮耀的監護人

脫離癮症捆綁,過自由的生活,是為了讓我們看見一種真實、永恆的榮耀。這榮耀,是再多五殺、MVP、最強王者都比不上的。這就是造物主自己的榮耀。

這榮耀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威斯敏斯特小教理問答》的第一問,是「人生的首要目的是什麼」,回答是「榮耀神,並以他為樂,直到永遠」。以神為樂,是一種聖潔的情感。我們若被這種聖潔的情感充滿,自然會做出榮耀神的行為。這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最大的榮耀。

記得有一次,讚美之泉在北京海淀堂辦音樂會,歌手在台上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一個男生給他打電話:家鄉地震了,房子塌了,所有人聚在體育場上,搭帳篷過夜。可男生的語氣很喜悅:「老師,你聽,我們在唱讚美詩呢!」講完這個故事,歌手頗感慨。他說:這些地震過後的讚美,比舞台上的讚美更深刻。他們在廢墟上空飄揚的歌聲,讓我想起了詩篇里的一句話: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苦難中的讚美,正是榮耀神。

曾經有好幾位男生問我:如何克服色情成癮問題?我想說:色情成癮問題的本質,是逃避與神、與人的親密關係。當我在神的笑臉中得到極深的滿足,就會發自內心地願意愛他,並按照他的命令愛人如己。這份愛帶給我的滿足,遠遠勝過肉體的情慾。以神為樂,脫離捆綁,就是榮耀神。

這份榮耀,還會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我曾經採訪過基督徒主播伊然。她的性格溫柔開朗,完全看不出小時候曾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她告訴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心情不好,當著全班的面打了她五個耳光,還拿生爐子的鐵鉤子抽她。之後孩子們聯合起來欺負她:拿小刀往她胳膊上划,從她手上生生擰下一塊肉,把她推在牆角掏心窩打。

這時候,是伊然的媽媽堅定地保護了她。媽媽是個老師,通過以前學生的關係,找到學校教導主任幫忙,不上課的時候就待在學校里,阻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更可貴的是,她對小伊然說:我們是基督徒,要饒恕。於是每天帶著女兒禱告,求主饒恕欺負她的這位老師。用伊然自己的話說,就是因為這樣,她現在還是「開朗又二呼呼的」。

我想,媽媽用行動保護了孩子的身體,用禱告保護了孩子的靈魂。面對世界墮落的大潮,人可以噴湧出強烈的憎恨,也可以用溫柔守住自己的心。相比之下,後者更難,也更有價值,是真正的榮耀神。

在這個複雜的時代里,我們能為孩子做的事情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自己先成為一個堅定、自由、榮耀神的監護人。這是一個成年人的擔當,也是一個家庭的福分。

(聲明:轉自《境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