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父母有效溝通的終極解決方案

子女跟父母的認知差距,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只不過最近這幾十年特別嚴重。

周六我在杭州為大頭思想食堂做講座,現場有位朋友說,他正在為與父母的溝通而頭痛不已。他說他生活這個時代,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但父母那一輩的想法還很傳統,他們的一些對社會、對事物的觀念讓他這一代的年輕人無法認同。

比如,年輕人都想去創業,父母卻希望子女要珍惜體制內穩定的工作,不要冒那麼大風險,安安穩穩過日子才是王道。這位年輕人很是困惑。現場很多同齡人也心有戚戚焉。

和父母溝通還好,畢竟偶爾分寸掌握不好,父母也不會真心責怪你。最難的是和岳父岳母(公公婆婆)溝通,從小沒有共同生活在一起,所以缺少一些共同語言;況且,現代人的婚姻和古時有很大的不同,跨省、跨國、跨民族、跨文化、跨宗教信仰的聯姻越來越普遍,那麼這個「孝」該如何實現呢?

Advertisements

兩代人的思想差異從來沒有消失過

兩代人的思想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只是現在這個問題更突出了。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知識更新、社會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隨之改變,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你現在的生活狀態,是你的父母在年輕的時候從來沒有、也沒敢想象過的。

現在他們老了,接受能力變慢了,思維也定式了,就會和你產生差異。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先不要急躁地責怪他們為什麼和你想的不一樣,而是時代背景真的不一樣了

與父母溝通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出發點:

相信父母是善意的

和父母溝通過程中,有一個原則你必須知道:

父母都是出於善意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也一樣

這個前提很重要,卻是很多人忽略的。因為在和人相處的過程中,如果你知道並且認為對方是出於善意的話,就會把整個事情導向一個正面的結果;但如果你不這樣想,認為他們是故意找麻煩,事事針對你,那樣就會生活得很累了。

Advertisements

與父母有效溝通的終極解決方案: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大多數時候父母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子女能夠快樂。

如果你活得不快樂,他們就會很擔心,你們之間也會增加一些摩擦,溝通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如果你能讓自己過得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父母覺得你有這個能力照顧好自己的生活,他們自然也就放心了。

所以,相信你的父母對你擔心的前提是出於善意,並且能讓他們看到你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好,你和父母之間的溝通也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和岳父母、公婆也一樣,讓你的妻子、丈夫快樂,讓你們的孩子快樂。如果你的岳父岳母、公公婆婆看到你們一家人過得和和樂樂,所謂的地域差異、文化差異和不同的規矩就都不是問題了。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學生,他的母親是虔誠的基督徒,並且希望他也能信仰基督教。但他無論如何都培養不出對基督教的熱忱,就問我該怎麼辦。我回答:「向你的母親證明,即使你不去信仰任何宗教,依然也是一個正人君子,會做人處事,會給社會做貢獻,並且能活得快樂。」

他按照我的方式做了,他的母親也意識到兒子的轉變,自己的思想也改變了很多,她說:「我希望你信仰基督教,是希望將來有那麼一天母子可以在天堂重逢,你現在既然不信仰基督教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看起來也不像會下地獄的樣子,我就放心了。」從此也就不再強求他信仰基督教了。

連宗教信仰這麼嚴重的問題,最後都能因為他有能力讓自己活得踏實、過得快樂而獲得母親的理解,還有什麼問題不可以溝通解決的呢?

與父母有效溝通的終極解決方案:

和顏悅色

現在還是有一些年輕人,和父母溝通時表現得不耐煩。我有一句經驗和大家分享:

有時候父母不必要的擔心確實會讓你很煩惱,但當有一天父母不在了,你才會發現,被人擔心,有人記掛,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論語》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學生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

孝順出於子女愛父母的心,這種愛心自然表現為和悅的神情和臉色,這一點確實遠比為父母做事,請父母吃飯要困難多了。所以孔子認為,和顏悅色最難。這個臉色不是裝出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從內心生髮出來的。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怎麼才是這個時代子女與父母間需要的有效溝通

● 相信父母是善意的,把溝通往好的方面引導;

● 讓自己過得快樂,並讓父母看到並且相信你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快樂;

● 從心裡愛父母,溝通時保持和顏悅色,這需要修鍊自己德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