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都用得著它!

相傳在李時珍十六歲時,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並且久治不愈。隨著病情加劇,他每日吐痰大約一碗那麼多,煩、渴引飲,骨蒸勞熱,六脈浮洪,雖服用柴胡、麥冬、荊芥、竹瀝等解表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的葯卻並無效果。

方圓百里的名醫都束手無策,認為其已無藥可救。這時村裡來了一個道士,專治疑難雜症,李時珍父母於是請他來家中看病,道士摸了摸脈后說:「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黃芩30克,加水兩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癒。」

李時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藥。半月之後,李時珍身熱全退,痰多咳嗽的癥狀也消失了,身體逐漸恢復健康。那麼黃芩為何會有如此功效?今天就來介紹黃芩這味中藥。

黃芩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黃芩的乾燥根。主要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別稱:山根茶、黃芩茶、土金茶根等。於春、秋兩季採挖。將根挖出后除去莖苗、鬚根及泥土,曬后撞去粗皮,晒乾。以外表皮棕黃色、切面者黃為佳。

Advertisements

中醫認為,黃芩性味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能燥濕,性寒能清熱,有較強的清熱燥濕作用,在《本草正義》中有記載,「通治一切濕熱」,尤其善於清中、上二焦濕熱。用於治療濕溫病濕熱郁阻、身熱不揚,胸脘痞悶,舌苔黃膩,比如《溫病條辨》中的黃芩滑石湯,與滑石、茯苓皮、大腹皮等清熱、滲濕葯一起使用。治療大腸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常常與白芍、黃連、大黃等清泄濕熱、和中止痛藥一起使用。治療濕熱黃疸,可以和茵陳、梔子等清熱利濕退黃葯一起使用。

黃芩性味苦寒,能直折火邪,清熱瀉火力強,可用於多種火熱證。因為黃芩主入肺經,所以尤其善於清肺熱及上焦的實熱。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單用有效。治療肺熱燥咳,比如《醫宗金鑒》中的清肺湯,常常與知母、貝母、麥冬等清熱滋陰潤燥葯一同使用。治療胸膈煩熱、面赤唇焦,煩躁口渴等上、中二焦邪熱熾盛證,比如《局方》中的涼膈散,與連翹、梔子、大黃、芒硝等瀉火通便的藥物一起使用,以增強清上瀉下的功效。黃芩還能清少陽半表半里熱,常常與柴胡一起使用,共收和解少陽的功效。

Advertisements

黃芩有較強的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火毒熾盛引起的癰腫瘡毒、咽喉腫痛,常常與金銀花、連翹、牛蒡子、玄參等解毒消癰、清熱利咽葯一起同用。

黃芩既能清熱,又能止血,適用於火毒熾盛、迫血妄行所導致的吐血、便血、尿血及崩漏等多種出血證,可以單用,或者與生地、白茅根等涼血止血藥一起使用效果更佳。

另外,黃芩性寒,尚可以清胞宮之熱來安胎,可以用於妊娠胎熱不安、心煩嘔惡,比如《金匱要略》中的當歸散,與當歸、白朮等養血健脾藥物一起使用。

在使用黃芩的時候,用於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以酒炙用,止血大多炒炭用。需要注意的是,脾肺虛熱的人忌用。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體原創出品,作者蜀蜀,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