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媽寶男,我更怕媽寶女

夭夭 Queen主義

擁有50萬粉絲的時尚自媒體平台,傳播優質觀點、推薦走心好物

前兩天看了一部日劇《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這個「媽寶女」的故事正印證了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在一個家庭里,媽媽和女兒的關係是更嚴重的矛盾體。

女主25歲,按照媽媽的規劃在一家女校做英語老師,事事都要找媽媽拿主意,覺得和媽媽在一起比和朋友在一起更快樂,對媽媽的喜好比自己的喜好更清楚。

女主媽媽,不愛自己的丈夫,自己的過得不夠好,把女兒當作替身幫自己圓夢,偷偷跟蹤自己戀愛的女兒,甚至為了留住女兒去勾引她的男朋友。

劇中的父親,仿若不存在,不參與家庭中的任何事情,終日忙於工作。

很多人說這部劇毀三觀,無下限,但我卻覺得它誠實地反映出現在社會中的一種家庭關係,只是表達方式和人物設定略微誇張。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於一種模式,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劇中的人物設定就特別符合這種模式。

有的父母,生的不是孩子,而是分身

雖然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的定海神針這種觀點已經老生常談了,但是在以「孝道」為先的東亞國家裡,很多家庭里親子關係依然重於夫妻關係。

「媽媽以大母神的形象存在,以孩子為中心構建家庭,父親主動或被動在家庭里缺席,更多的追求社會認可的榮譽。」

孩子成年以後,母親也不願意放手,「媽寶男」,「媽寶女」便應運而生,但由於東亞家庭里其實多為女性掌權,所以「媽寶女」的危害更大,因為她會把這種模式一代代延續下去。

就像劇中,女主媽媽一方面厭惡外婆對自己的控制,耿耿於懷於外婆干涉自己的選擇,一方面又披著「對你好「的狼皮,用所謂」尊重「的軟刀子來閹割女兒的選擇權,控制自己的女兒。

「女兒會成為母親,而母親會死亡,重新再成為母親」,現實里很多母女關係就是這樣的。

仔細想想你和媽媽的相處模式,和媽媽與外婆的相處模式其實是很相似的,即使刻意改變表現方式,但深層的一些東西依然是一致的。

像我吧,我外婆是一個嚴苛的母親,對兩個女兒要求特別嚴格,啥事兒都要做主,我媽也就對我更嚴苛;

我小姨則相反,特別溺愛自己女兒,但是她女兒高考要報自己喜歡的播音專業,小姨不同意,用盡各種方法逼女兒報了「金融」.......

我才發現小姨其實和媽媽外婆是一樣的,不過穿了一件「尊重孩子」、「脾氣好」的假套子。

河合隼雄的《童話心理學》里指出:

母性具有孕育死和生的雙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也有吞噬一切生命帶來死亡的負面力量。人類母親在精神層面具有這種傾向,負面的力量太過強大,會阻礙孩子獨立,將孩子逼入精神死亡的深淵。

但女性又更傾向於在社會的評價系統里尋求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所以對一些母親來講,對家人的控制是最能體現自己價值的方法。

所以我們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你是我生的,所以你得聽我的。」

「我辛苦把你養大,你得聽我的。」

「我幫你安排好都是為了你好,別人我才不管。」

除了控制,她們還希望子女來完成自己的夢想,替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理想人生。

所以她們熱衷於幫子女安排一切事情,自己喜歡公主風就不能允許女兒穿黑白灰,自己的理想是做律師就要逼女兒參加司法考試,自己喜歡金城武就不能允許女兒嫁給梁朝偉~~

她們在安排子女人生的時候得到一種「我可以掌控」的快感,把子女當成自己的替身去完成自己的夢想,唯獨沒有傾聽子女自己的意志。

更恐怖的是這種母親戲很多,在子女表現出反抗的意思時,她們會表現出受了無數點傷害,用「生病」,「哭泣」等示弱的方式,激起子女的內疚感,讓他們妥協。

除了這種連體嬰兒式的控制模式,還有一種特別典型的——暴力控制型母親。

女主班級里的問題學生后藤禮美的母親便是這樣,她害怕女兒拋棄她去投奔離婚的父親,就用謾罵和毆打的方式阻止女兒,對女兒的只有負面的評價。

這種母親就是「從不會誇讚自己女兒的母親」,只會用壓制,詆毀,暴力毆打的方法來打擊女兒,把自己對現實的失望和無力投射在女兒身上。

但暴力控制只會讓親子關係更加惡化,要麼子女會膽小懦弱,要麼會更加叛逆,追求自由卻又暴戾。

子女想反抗?內疚和負罪感壓死你

對控制欲強的母親來講,最迫切地就是建立起和子女之間的邊界感。

對子女放手,不要參與太多子女自己的事情,讓他們獨立做主,主動和子女分開,讓子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但由於認知的有限以及習慣的養成,改變父母非常困難(親測失敗N+1次),與其要求她們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不如子女自己強大起來,堅定地拒絕父母的綁架。

這一步同樣不好走,因為被控制性母親養大的孩子,有種天然的「察言觀色」本領,害怕反抗自己的母親,害怕惹母親不高興。

就像劇中女主的自白——「我膽小又狡猾,因為不想讓媽媽討厭,光顧看媽媽的眼色,只做媽媽中意的事,事情進展不順利的話我就怪罪到媽媽身上,欺騙自己,連自己喜歡什麼都不知道,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喝著討厭的果昔,穿著連衣裙,笑眯眯的站在講台上……」

我也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所以特別有同感。

我媽媽會去評判我做的每件事情,買的每一件東西,還會評價我對寶寶的教育理念,在她的認知里,只要不是她認可的,就是錯誤的。

和女主的不同的是我的叛逆期來的比較早,反抗媽媽控制的道路也更漫長。 但每次我反抗成功的時候,她都會幽怨地說「把你養大了,你當然看不上我了。」

每次聽到這種話,都是又憤怒又內疚,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背叛了母親,是不是真的沒有良知。

用了很長時間,藉助了一些心理療愈的方法,才把自己從這種模式里拉出來,堅定了「錯的是媽媽不是我,我有權利過自己想過的人生」這個信念。

但依然會在和母親的爭吵中,浮現出「我是不是做錯了」的念頭。甚至會在一次次的爭鬥中幽怨地想: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母親,為什麼會生活在這個家庭,我不想要這樣的人生。

擺脫自己原生家庭陰影的這條路一點都不好走,要和自己的習慣作鬥爭,要打破自己固有的三觀重塑自己,但只有努力地去打破這個模式,才能讓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從家庭的惡性循環里跳脫出來。

除了學會對父母說不,最重要的還是克服自己的懶惰和依賴感,在經濟和精神上都少依賴父母,一邊做著啃老族,一邊又想要獨立和自由,便宜哪可能都讓你佔全?

不貪戀有父母照顧的舒適生活,勇敢地和父母分離對父母說「不」,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邁出的一步,很痛苦,但不走出來就永遠不能獨立。

喪偶式婚姻,可能是你自己作出來的

我們說不健康的家庭里有一個缺席的父親,但男人的缺席除了他們自己的逃離,還有一個原因是「家庭里,女人推開了男人,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和參與感」。

劇中媽媽所有的重心都圍繞著女兒轉,早餐要做女兒最喜歡的,選傢具定裝修風格和女兒討論完全不問丈夫的意見,丈夫面臨失業她卻拒絕溝通只擔心「沒有薪水要怎麼生活」~

爸爸呢,則順水推舟地選擇了逃避。

得不到丈夫愛和重視的妻子更加火力全開痴纏女兒,趁機偷懶的丈夫長吁口氣感覺解脫,甚至推波助瀾進一步將女兒推給妻子轉移妻子對自己的注意,這樣的惡性循環里,女兒就成了一個替代品和犧牲者。

細究起來,這種悲劇的起點就是——這段婚姻並沒有愛情和感情做基礎。「缺席式」父親的解決方法,除了自己不去做「大母神」,不過多掌控家庭里的權力之外,最根本的是讓婚姻以愛情為基礎。

劇中媽媽因為要擺脫母親的控制,走出失戀的陰影,選擇了看上去老實可靠的丈夫,如她所願,丈夫踏實安穩,婚姻波瀾不驚,但感情質量低得嚇人。

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說法:

某個女生,因為和相戀多年男友分手,於是匆匆找個人嫁掉療傷,反正嫁誰都一樣~~

為了躲避父母的控制或逼婚,相親時找一個「硬體設施」相當的男人就閃婚了~~

但是除了極少數的案例比如大S和汪小菲,閃婚、為硬體設施結婚的婚姻,一般都沒大有好結局。

關於婚姻,我們談了太多的「門當戶對勢均力敵」,特別看重經濟社會地位的對等,還衍生出了「經濟適用男」這一說法。

但是婚姻不是一樁交易,除了可量化的外在條件,兩人之間相伴幾十年靠的是交流和默契,還有「成熟的成年人」羞於說出口的「愛」。

夫妻相愛是破解婚姻問題的不二法門,相愛的父母,她們有健康的親密關係,能保持良好的精神交流,在這種流動的愛情滋養下,他們自然不會從子女身上尋找「愛「的著力點,也就不會對子女掌控太多。

「愛情」也需要經營,漫長的婚姻、瑣碎的日常會吞噬愛的激情,保持個人不斷的成長,不困於家庭的瑣碎中,才能讓彼此長期保持同頻共振。

不要抱怨你的婚姻里沒有愛情和激情,不逃避/不投射,認真經營自己的婚姻,才能留住愛情,擁有健康的婚姻/親子關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