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楠:傳統文化說

在近幾年,傳統文化這個詞越來越時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關注它。而與此同時,源於百年前的另一個名詞也熱起來了,也就是所謂的「國學」。

那麼什麼是國學?什麼是傳統文化?章太炎先生說是「國粹」;胡適之先生說是「國故」;馬一浮先生說是「六藝之學」……我推崇周有光先生的說法:「世界上沒有『國學』,學問都是世界性的,是不分國家的。」沒有西學,何來國學?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在今天要做的,不是復古,而是輔助,協助現代文化完成文化的更新。我們不能沉迷於中國的傳統,我們需要放眼看世界。

那麼問題來了。都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是什麼是精化?什麼是糟粕?其實對於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需要看它們適不適應這個時代,能則為「精華」,否則為「糟粕」;看把它汲取出來的人能不能用好它,能則為「精華」,否則為「糟粕」。

Advertisements

比如封建制,已經被歷史的趨勢所淘汰——今天的土地和社會是國家公有制,不需要封疆列土,我們今天自然無需太深入的研究;再比如科舉。八股文在今人角度上是弊大於利,但科舉本身在很大程度上為考生營造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也成為了中國「士農工商」四大階層互相轉換的一個重要紐帶。應該說今天整個世界受科舉制的影響,也是非同小可的。所以我們不可以完全否定應試,我們應該嘗試去理解它。

有人說傳統文化能使你擁有一種氣韻,得以安身立命;我說,傳統文化首先便是教人「有所畏懼」。《論語》裡面講,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也就是說在家庭中,對尊長要敬;在獨處的時候因為有品性約束,所以不會做出格的事,故曰「君子慎獨」。那我們呢?我們有沒有因為畏懼語言的莊重,所以就不再以髒字穢語玷污?我們有沒有因為畏懼生命的來之不易,所以就不再亂闖紅燈?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反省的。時常反省,就不至於出現無論男生女生,說話之前總要加上那麼幾個字的事情了。

Advertisements

可能台下的你表示不服,安楠你老在這說大道理,一點不現實。好,咱們來談點現實的,談談我們身邊的文化。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我們若以此話為綱領,就會輕而易舉的發現,面對李商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時,我們完全有時間多查幾本字典、翻幾本書,最後得出來這兩句的韻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所以「青鳥殷勤為探看」中的「看」應該對應平聲讀「堪」。然後我們發現,我們又「漲姿勢」了。

再比如,我們從小到大熟知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有了這句話,在看到教學樓中遍佈於各個角落的紙花、果皮,我們就能很自然的彎下腰、揀起來、扔進垃圾桶,而不是懷著「讓保潔工人處理吧」這樣的心態。這個校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維護和關愛,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關注這些細節。

外國人覺得中國人實在是「amazing」,因為中國人總會有一種其他人難以擁有的詩意。比如剛剛過去的驚蟄。「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事實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真正原因。但中國的祖先竟能賦予昆蟲像人一樣的情感,認為它們是由於雷聲才「出走」的,這是多麼美的一種情感?

韓愈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此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因此,若說真正的「傳承中國文化」,不是告訴聽眾,我們的文化中有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而是讓大家自己尋找,找到我們的身邊還有一絲文化的脈搏,乃至我們的血肉中還潛藏著龍的氣息。

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她有相當大的包容性。無論是什麼民族、什麼文明,我們的祖國都來之不拒,憑藉時間將它們一一化合。因此,我作為學生會的主席,是不能讓我的傳統文化「吃獨食」的。我們將在最後的任期內改革每周一的「國旗下演講」。凡有志於站在這裡和大家交流的同學,歡迎來找我,我們將遵循「獨立精神,自由意志」的宗旨,儘力讓演講者發揮,讓聽眾們耳目一新。

青年們,我們會被現實擊倒、擊得體無完膚。但我們不能後退、我們不能畏懼。直面挫折、積極向上的青年,才是祖國的青年、祖國的新青年!

最後,如果說要用一句話來結尾,那我依舊選用陳寅恪先生的話:「士之讀書所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

(作者安楠,第二屆山東省青少年「國學達人」挑戰賽(初中組)決賽冠軍,第一屆中華學子青春國學薈·「國學達人」挑戰賽(初中組)全國總決賽亞軍。)

運營人員: 趙穎 MX00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