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醫療美容行業大起底

隨著國內整形美容行業發展逐漸成熟,整形美容觀念慢慢被社會接受,整形人群由廣大女性向男性「蔓延」,由年輕人向中年人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中國整形美容行業產值已達到5100億元,整形人次已超過743萬。但在整容業紅紅火火的背後,掩蓋著的是醫療事故受害者艱難維權的辛酸和無奈。

美容后鼻孔大小不一,花季少女索賠10萬

「光鮮的背後其實是千瘡百孔。」嘆氣的是我省一個愛美的女性。

來自莆田的黃女士一直生活在整容失敗的陰影中,她也在去年發現了面部整容留下了越來越多令她難以接受的後遺症:左眼視力下降,左臉頰麻木沒知覺,臉上不同地方還有腫塊。黃女士痛心地說,後遺症嚴重影響了她的工作,「我原是一個酒吧里的歌手,但現在毀了,尤其是發高音的時候,都唱不出來。」她是3年前在福州一家美容診所做的美容手術,「沒有動刀,只是用針往臉部注入了一些藥水。」黃女士認為,就是這些藥水給她留下了後遺症,為此她向整容醫生索賠15萬元。事後,整容醫生與她私下協商解決,賠了5萬元,考慮到訴訟過程的漫長,黃女士接受了和解方案。

但另一個女性則遇到了更多的維權困境。

去年底,福州消費者小梅(化名)投訴稱,她花1.2萬元在福州格萊美美容醫院做了整形手術以後,發現自己的鼻孔大小不一。小梅認為這是一起醫療事故,要求醫院方賠償。

20出頭的小梅剛剛大學畢業,正值花季的她卻對自己的樣貌不夠自信。初出學校的她僅僅通過網站上的介紹,就來福州這家醫院做了整形手術。「當時做了鼻翼縮小、硅膠隆鼻,還打了肉毒素瘦臉針,一共花費了1.2萬元。」小梅稱,整場手術持續了3個小時。誰知道拆線之後,她慢慢發現自己兩邊的鼻孔變得大小不一,而打了肉毒素的臉不僅出現凹陷,皮膚也變得鬆弛。

事後她曾到福州多家公立醫院問診,卻被告知鼻子已無法修復。此外她還得知,當初打完肉毒素瘦臉針后,自己在整形醫院醫生的要求下平躺著接受3個小時的隆鼻手術,是造成面部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小梅希望福州格萊美美容醫院能為她重新修復面容,如若無法成功修復,她要求醫院賠償10萬元。

對此,福州格萊美美容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回復她,整形手術本來就存在一定風險。醫院認為患者的現狀並不屬於醫療事故範疇,而且患者的鼻孔術前就存在大小不一的情況。在雙方無法協商一致的情況下,該負責人建議小梅到相關機構做醫療鑒定,通過法律途徑解決此事。

「醫療鑒定的程序複雜,消費者要提交充分的證據,這個過程付出的不僅僅是時間和精力,還有身心的痛苦。」小梅諮詢過律師后得知,醫療消費者第一步取證就困難重重,比如整形醫院必須持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整形美容師須取得醫療美容主診醫師資格證書,這些資料只有衛生部門才有,普通消費者很難在手術前了解這些情況,知情權得不到保障。此外,我國目前針對整容業的法規相對較少,當事人如果發生整容糾紛,一般按照醫療方面的管理規定,先確定是否醫療事故,再確定傷殘等級,維權之路比較艱難。

美容效果難達預期,行業自律與監管待加強

「據統計,去年醫政處收到的福州涉及醫療美容的投訴共有5起,主要是眼部整容、隆鼻、瘦臉打針等醫療美容項目。」

記者日前採訪了福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相關負責人,據介紹,從這幾起投訴的情況看,機構為了吸引顧客,確實存在誇大醫療美容效果的一面,同時弱化了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和後果,從投訴內容看,消費者基本都是抱怨手術的結果沒有達到原來的期望值,在這方面,他建議消費者術前有必要詳細了解醫療美容的風險。

據悉,去年市衛計委受理的這5起投訴最後在衛生部門的調解下,以雙方自主協商解決。

記者走訪了福州的一些美容整形機構,發現這些機構大多稱有引進韓國或台灣來的整形醫生,各家美容機構都紛紛宣稱自己請來的醫生是韓國一流的、頂尖的,而在他們的網站上記者也看到了各式誇張的宣傳,如「全球整容專家」、「韓國鼻王」等。

一位在公立醫院從事醫療美容的業內人士稱,相當一部分來中國走穴的韓國醫生技術一般,有的在韓國國內只是二流醫生,這在國內整形醫療界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儘管不是一流的韓國整形醫生,但他們開出的價格都十分驚人。多家自稱有韓國醫生的美容整形機構里,韓國醫生手術價格均比同機構中國醫生高,一般高出30%。

那麼這些來中國走穴的韓國醫生是否有起碼的資質呢?

「目前在福州市衛計委有申請註冊的外國醫生有22個,主要來自韓國,他們都具備行醫的資質。」據上述負責人介紹,根據1992年《外國醫師來華行醫暫行規定》,所有來華行醫的外國醫生都必須在當地衛生部門申請註冊並獲得「短期行醫許可證」,否則就屬於非法行醫。消費者術前可要求醫生出示有關資質證書。

如何才能有效查詢到醫療美容的外國醫生資質呢?對此,有關負責人稱,目前還查詢不到。衛生部門正在打算在官方網站公示醫療美容機構名單、備案醫療美容項目及執業人員,建立「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庫」「醫療美容信息查詢系統」,讓消費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權。

福州市政協:醫療美容機構亂象多

福州醫療美容機構存在哪些亂象呢?去年底,福州市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專家成立課題組,走訪部分醫療美容機構,圍繞福州市醫療美容行業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展開深入調研,結果發現福州醫療美容機構良莠不齊。

據調查,目前福州市醫療美容服務機構共30餘家,從事醫療美容的醫師和護士共300多人。

政協委員走訪發現,民辦醫療美容機構存在諸多亂象。一方面,民辦醫療美容機構人才缺乏、流動性大,專業技術和管理質量亟需提高。一些機構的管理者未經專業培訓,對醫療美容一知半解,且民辦醫院無法保障醫師的職業發展空間,導致人才梯隊明顯斷檔。大多數機構固定醫師僅三四名,其餘都是不定期從台灣、韓國等地來坐診,不利於消費者長期治療及售後服務。

另一方面,民辦醫療美容機構違規經營現象屢禁不止。按照規定,醫療美容機構按照級別不同,可開展的服務不同,而不少醫療美容機構為了牟利,盲目開展服務。為了吸引消費者,有些醫療美容機構誇大其詞、虛假包裝,違規發布廣告。

在監管方面,目前醫療美容行業監管主要依據《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以及2002年頒布的《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法規。這些法規對醫療美容機構設置的門檻低、對從業人員認證考核機制不健全,隨著行業的迅速發展,這些法規已不能適應當前需要。

根據調查發現的種種亂象,課題組調查研究后,建議通過完善相應法律法規、提高准入門檻、加強服務監督等辦法,規範福州市醫療美容行業發展。

政協委員們呼籲修訂《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把好醫療美容機構的准入關。

目前福州市衛計委已採納委員建議,著手建立「醫療美容主診醫師庫」和「醫療美容信息查詢系統」,未來將完整公示醫療美容機構名單、備案醫療美容項目和執業人員。

警惕「三非」,區別生活美容

當前美容業加強行業監管、強化整形教育刻不容緩,其中「三非」機構最值得警惕。「三非」即非法醫療機構、非法醫生、非法藥物。各大媒體曝光的美容失敗、毀容等案例,大多由「三非」機構造成。整形美容的「三非」亂象,每年造成近20000例投訴。

「韓國老師」在會所給你打瘦臉針,美容院無痛割韓式雙眼皮,本店新到一批美國原產玻尿酸……這些頗具誘惑力的宣傳,背後掩蓋的是美容市場的亂象:生活美容和醫療美容的界限模糊!

事實上,法律對醫療美容有著嚴格界定。根據《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它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和再塑。說白了,醫療美容是見血的、破皮的、侵入性的診療行為。依據《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割雙眼皮、打美容針甚至包括激光治療、針灸美容都是醫療美容項目。而生活美容呢,簡單說就是用化妝品、保健品進行非侵入性的美容護理,比如去美容院做按摩、做皮膚清潔等。

福州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分別,很多消費者糊裡糊塗。特別是激光脫毛、注射肉毒素、微針治療等微整形,聽人家忽悠幾句,或者貪圖便宜,就選擇了在生活美容場所做。許多悲劇就此發生。

「按法律規定,只有在正規診所或醫院註冊的醫師才能注射。所以在選擇客戶時,學員要先從周圍朋友、親人開始。」這是央視之前曝光的國內微整形培訓黑幕中培訓課上講師的一席話,其中最讓人觸目驚心的就是零基礎學員5天即可培訓成「專家」,並由培訓機構頒發所謂的合格證書。這些披著「專家」外號的非法從業者往往缺乏必備的醫學常識,如果操作不當或材料存有雜質,就可能導致微顆粒在注射過程中誤闖人體血液系統,極有可能引發腦梗死、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危及生命安全的癥狀。

省消委會2015年投訴統計結果表時,我省涉及醫藥及醫療用品類投訴58起,投訴量占投訴總量比重比2014年略有上升。

省消委會提醒,在美容、整形前應當與醫院簽訂正式的合同,包括治療內容、方案、人員,所用藥品名稱、費用等,尤其要明確治療效果,最好有量化指標,並明確違約責任,這樣一旦發生糾紛,就能更好地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運營人員: 盧立志 MZ017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