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三兄弟與「治未病」

中醫自誕生之日起,幾千年來一直堅持「治未病」的思想,一貫認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據《鶡冠子·世賢第十六》記載:魏文侯求教於扁鵲,詢問他家兄弟三人中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如實回答,在他兄弟三人中,大哥的醫術最好,二哥的醫術次之,他的醫術最差。魏文侯大惑不解,為什麼你自以為醫術最差,而名聲卻聞於天下呢?請扁鵲予以解釋。扁鵲回答道:「大哥治病,在病情尚未發作前就施法將病根予以了剷除,其醫術高超外人不知道,只有家人知道,所以沒有名氣。二哥治病,是在疾病初起,癥狀表淺時施治,雖藥到病除,但鄉里人認為他只是會治小病的醫生,故名聲不大。而我治病,都是在病人病情危重、痛苦萬分之時予以施治,分別應用針灸、藥物內服外敷,甚至動用手術,均能夠使病情轉危為安,逐漸痊癒,大家都認為我的醫術神奇,所以能名聞天下。」魏文侯聽后,自以為明白了道理,其實不然。而在當下,真正悟透這寓言故事的也不多。

Advertisements

如果將扁鵲三兄弟這故事按照中醫理論對號入座,扁鵲的大哥是上醫,他二哥是中醫,他自己只能算是下醫。這裡要強調的是,這不僅僅是扁鵲個人的認為,而且是千百年來整個中醫界的主流認識。歷代的醫家,在著書立說里,在醫療實踐中,一直把「治未病」、養生保健放在首要位置,力圖通過自己的努力防治疾病,維護整個社會人群的健康。充分體現中醫藥學是以健康醫學為主包含疾病醫學的偉大醫學。

就整個社會人群的生存發展而言,人們不僅需要像扁鵲那樣高效率治已病的良醫,更需要眾多治未病、治欲病的上醫、中醫。但是在歷史的演進中,較長時間以來,「治未病」的醫學思想逐漸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取代。這其間原因固然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絕非歷史的進步而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在很長時間裡,相當多的人尊崇的、相信的是能治已病的醫生,不相信、不認可能治未病的醫生。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能治已病的醫生名頭都很響亮,而能治未病的醫生,即使像扁鵲的大哥、二哥一樣,也是默默無聞。

Advertisements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老祖宗的教導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可真正能按老祖宗的話去做的就不太多了。建國以來「預防為主」一直是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針,但是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執行。即使對急性傳染病的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嚴重威脅人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收效甚微。目前我國經濟幾十年來高速發展,已經實現初步的小康,對健康長壽的追求越來越迫切。可「看病貴,看病難」 ,慢性病成井噴,未富先老提前進入老年社會,現有的醫療資源不能滿足不斷擴大的醫療保健要求……這一時解決不了的社會難題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民健康素養的提升。

解決社會難題的根本出路在哪裡?1、在於發病後控制不如發病中控制,發病中控制不如發病前控制,這就是「治未病」,「防患於未然」;2、作為國家和主管部門應該教育激勵所有的醫務人員爭做「扁鵲的大哥、二哥」,而不是爭做扁鵲。如果大家都想做扁鵲,可能會導致處理醫療危機的成本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危重病人將承受不了巨額的醫療費用而無法醫治。這也像在下游打撈溺水者一樣,只會發病率、死亡率越來越高。在我們醫療衛生界,如果有三分之二的人員,像「扁鵲的大哥、二哥」一樣在上游把守,就能把整個社會的發病率、死亡率降下來,有效地解決一系列的社會難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