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陪伴你一生!

你有過喜歡的人嗎?你告白了嗎?

大學是個豐富多彩的地方,這裡有「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青春豪邁,也有 「你儂我儂,車如流水馬如龍」的青春甜蜜。

記得大三時,系裡有兩個男生A和B,一直未戀愛也未有任何準備戀愛的舉動,要知道在女生和男生比例7:1的大學里,這實屬「非正常」現象。在男生是「稀有動物」的文科學校里,看見一個其貌不揚的男生手牽著一個長相甜美的女生實在算不得新聞。因為經常一起上課,課下又經常一起小組討論,所以我與他們算是比較熟。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了他們這個問題。我先問了A:

「大學三年,就沒有入你眼的?」

「有是有的。」

「那怎麼不行動呢?」

「我還沒確定她是不是也有意思啊!」

「你行動了不就知道了。」

Advertisements

「在我沒有確定之前,我不會貿然行動。」

「害怕被拒絕,沒面子?」

「你可以這樣理解,總之心裡會不好受。」

然後我問了B,得到的答案基本一樣。後來我發現,持這種心理並非個例,而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這種心理。

這讓我想起了《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橋段:

凱蒂和渥倫斯基在舞池中跳著舞,她覺得自己已經愛上了他,他也愛著自己,但是那一刻「凱蒂凝視著那張近在咫尺的臉,很久以後——在過了幾年後——那個深情卻沒有得到回應的凝視刺痛了她的心,讓她感到羞恥痛苦」。所以,當凱蒂充滿愛意地凝視渥倫斯基的臉卻沒有得到回應時,她的羞恥感久久不能散去。

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約瑟夫·布爾戈在《那麼驕傲,那麼孤獨》一書中,將核心羞恥感視作未被回報的愛。這種羞恥感會中斷積極情感,使我們陷入沮喪,比如愛情告白。

Advertisements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驗:你愛著一個人,甚至告了白,結果發現對方沒有回應你。在被告知「我只想做普通朋友」的時候,你也許會感受到這種羞恥感。之後,你會將它當作秘密不讓朋友知道,你害怕他們可憐你甚至對你幸災樂禍。

付出真情卻得不到回應的經歷讓人痛苦。

布爾戈提到一段叫「靜止臉實驗」的著名錄像短片,生動揭示了這種經歷帶來的痛苦。如果你沒看過這個短片,我強烈建議你到YouTube上觀看。就像凱蒂深情的目光被渥倫斯基無視一樣,嬰兒的微笑和動作沒有引起母親的回應,這時候嬰兒變得心煩意亂。在情感理論中,當嬰兒的積極情感被母親的無動於衷打斷,就產生了羞恥感和羞辱感。 也許你覺得嬰兒的這次經歷只不過是一次挫折,事實雖如此,但是挫折意味著未被滿足的期望,就像「我覺得很挫敗,因為這個材料沒有預料中的這麼簡單」。

如果我們將短片中嬰兒的這段經歷翻譯成文字,大概如下:為什麼媽媽不回應我的微笑呢?這感覺太糟了。我做錯什麼事了嗎?為什麼她不給我快樂的表情呢?孩子把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的錯都攬到自己身上,好像他們沒有得到愛是因為他們做錯了事或者他們根本就是不可愛的人。自然,所有的母親都是愛她們的孩子的,所以如果你的母親不能愛你,一定是你的錯。孩子也會把父母死亡的責任歸到自己身上,即使這種想法根本沒有道理。他們認為父母會死掉是因為自己很壞,不配擁有他們。

布爾戈指出,我們的內心深處潛藏著羞恥感,而我們自己往往毫無覺察。當告白沒有得到回應會中斷積極情感,給我們帶來羞恥感。因此,我們為了逃避羞恥感,寧願選擇將感情埋藏心底,直到曲終人散,獨自黯然神傷,默默離開。

作為普通的平凡人,我們也有自己的驕傲。既想走近,又害怕被遠離。驕傲,有時候是我們的光環,有時候也是我們的幌子,掩飾一顆害怕受傷的羞恥的心。

正如布爾戈說的,那麼驕傲,同時又那麼孤獨。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於茫茫人海之中邂逅自己喜歡的人,這是一種怎樣的前世今生糾葛而結下的緣,我們無從得知,但此時此地,遇見了,喜歡了,要珍惜。因為緣深緣淺,聚了散了,往往並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

少年般暗戀固然有它的美好,青澀,甜美,溫馨,夾雜著一點淡淡的失落,然而它終究只是記憶里朦朧的沒有如果的回望。

緣分,在你明確心意的時候,就要牢牢抓住,因為,就像拂面而過的風,突然而至的雨,即便還會遇到,但終究不是同一個。因此,當愛情來了的時候,不要再猶豫,不要等到曲終人散,我們站在記憶的彼岸,相望不相見,終留憾,徒傷感。

擺脫羞恥感,愛要說出來。

來源:情感問題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