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與便秘那些事兒

便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複雜癥狀,主要是指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等,它會引起腹脹、腹痛、頭痛、頭暈和食欲不振等身體不適。在一些人群中,便秘的發病率可高達20%。對於便秘的病因學和病理生理學仍然不是很清楚,多數是由於胃腸蠕動的改變所引起的。有許多因素與腸道動力有關,比如腸腔環境以及免疫系統、腸道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因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導致便秘和便秘相關的癥狀,這引起了胃腸道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

慢性便秘患者的腸道菌群變化

慢性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通常表現為好細菌的相對減少(比如,乳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的細菌)和壞細菌的潛在增加(比如,銅綠假單胞菌和空腸彎曲桿菌)。這些改變可能通過改變腸道中可獲得的生理活性物質的數量和腸道代謝環境,影響腸道蠕動和腸道分泌功能。Khalif等研究發現成年便秘患者腸道中的乳桿菌和雙歧桿菌顯著降低。便秘性的腸易激綜合征患者表現出腸桿菌科細菌的顯著增加,而雙歧桿菌、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和普氏棲糞桿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的數量顯著降低。也有研究發現,便秘患者的普氏菌丰度顯著降低,而硬壁菌門的一些細菌種屬顯著增加。便秘患者腸道中產丁酸的細菌,比如糞球菌屬、羅氏菌屬的細菌呈現出增加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研究結果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甚至互相衝突,可能是由於不同的人群、飲食習慣的差異、癥狀表現的差異以及檢測方法的不同造成的。雖然如此,這些結果也充分表明腸道菌群紊亂在便秘中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腸道菌群與腸道蠕動

研究發現,結腸轉運時間與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多樣性及其代謝產物有關。比如,較長的結腸轉運時間與較高的有害細菌丰度和尿液中較高的有毒代謝物水平相關。最近,來自法國克萊蒙費朗第一大學的Jean-François Brugère博士使用多室體外連續培養系統模擬結腸的近端、中間和遠端部分的生理環境來探討轉運時間對腸道菌群組成和代謝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轉運時間的增加(從正常的48-72小時增加到96小時)可導致結腸中間和遠端部分的菌群數量和多樣性明顯降低。

具體來說,結腸轉運時間的增加導致硫酸鹽還原細菌的減少,這是產甲烷細菌的主要競爭者,因此硫酸鹽還原細菌的減少會導致產甲烷細菌的增加。腸道中甲烷的增加又會進一步減慢腸道轉運,增加小腸的收縮能力。除此之外,腸道轉運時間的增加會導致近端結腸中碳水化合物的發酵增加,而發酵的增加會導致腐敗物的異常積累。這種體外連續培養系統能夠允許我們把轉運時間作為唯一的變數來研究轉運時間改變帶來的後果,因此結果表明轉運時間可以獨立於其它因素影響腸道細菌的組成和代謝活性。

Advertisements

基於腸道菌群的便秘治療

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腸道菌群對於腸道動力和便秘的作用以及基於腸道菌群的治療方案。研究最多的基於腸道菌群治療便秘的方法包括膳食纖維、益生元、益生菌和糞菌移植:

膳食纖維:來自於蔬菜、豆類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可以促進細菌發酵產物的產生,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除了低纖維的飲食,許多其它因素也可以幫助解釋慢性便秘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一項對79名6-36月齡的嬰幼兒(39名便秘患者,40名正常對照)的觀察研究發現,與正常的孩子相比,便秘的孩子糞便中乳酸菌的數量明顯低。除此之外,便秘的孩子大多是配方奶餵養、多是剖腹產、斷奶較早或有便秘的家族史。

益生元:許多動物實驗和人類臨床試驗評估益生元對於慢性便秘的治療效果,得到的結果並不一致的,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因此,益生元對於治療便秘的臨床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益生菌:最近,一項對14個益生菌改善便秘的隨機對照試驗的薈萃分析(共1182位參與者)結果顯示,每天攝入108到3×1010 CFU的特定益生菌2到8周可以把功能性便秘的成年患者的腸道轉運時間縮短12個小時,每周排便頻次增加1.5次,同時改善患者便秘相關的癥狀。益生菌通常以酸奶、發酵乳、飲料、沖劑或膠囊等形式提供。益生菌的作用具有種屬和菌株的特異性,乳雙歧桿菌可以改善腸道轉運時間、排便頻率、大便硬度和脹氣,而乾酪乳桿菌代田株則沒有明顯的效果。

慢性便秘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見問題。一份對四項在老年人群中進行的安慰劑對照研究的系統性回顧研究結果發現,與不含益生菌的安慰劑對照組相比,益生菌對老年人群便秘的改善可達10-40%。因此,益生菌或可作為傳統藥物治療的替代方法治療老年人群的便秘。研究所使用的益生菌包括長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以及由乳桿菌、雙歧桿菌和鏈球菌菌株組成的複合菌,每天攝入量為109到4.5×1011 CFU,持續6-25周。

益生菌對於患有慢性病的成年人的便秘癥狀也有效果。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發現,含有多種益生菌菌株的發酵乳可以明顯地改善帕金森患者的便秘癥狀。

益生菌改善腸道動力和便秘的作用機理包括:

(1)改善便秘患者腸道菌群紊亂(菌群依賴的效果);

(2)通過益生菌代謝產物調節腸道感覺和腸道蠕動;

(3)通過增加細菌發酵終產物改善腸腔內的環境,比如: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可以發酵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可以降低腸道pH值,增加腸道蠕動;

(4)調節腸道免疫屏障和/或系統免疫屏障以及腸道粘膜炎症,改變腸道感覺和腸道蠕動功能。

然而益生菌的每種作用機理對腸道轉運時間和便秘的影響程度尚不完全清楚,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明。

糞菌移植:少數研究評估糞菌移植對便秘的治療效果,但是目前來看其在治療便秘中的臨床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總的說來,腸道菌群的改變在慢性便秘的發病中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儘管精確的作用機理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基於腸道菌群的治療方案,特別是益生菌,正在成為治療慢性便秘的強有力的手段。

圖片來自網路

參考文獻:

Barichella, M., et al. (2016).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 fiber for constipation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 disease: An RCT." Neurology 87(12): 1274-1280.

de Moraes, J. G., et al. (2016). "Fecal Microbiota and Diet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Int J Pediatr 2016: 6787269.

Dimidi, E., et al. (2017).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robiotic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Gut Motility and Constipation." Adv Nutr 8(3): 484-494.

Dimidi, E., et al. (2014).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 J Clin Nutr 100(4): 1075-1084.

Martínez-Martínez, M., et al. (2017). "The effect of probiotics as a treatment for contipation in elderly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rch Gerontol Geriatr 71:142-149.

Zhao, Y. and Y. B. Yu (2016).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 Springerplus 5(1): 1130.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