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寶寶又把大便解在褲子里,這撓人的肛欲期啊!

「孩子3歲了,明明已經學會脫褲子去廁所大小便了,怎麼現在又倒退回去了。不僅特別愛研究自己的便便,還把大小便拉在了褲子里。頭疼死了!」

相信不少1-3歲左右小盆友的粑粑麻麻,對這個時期印象深刻。甚至有的粑粑麻麻、爺爺奶奶會很嚴厲地說孩子。其實,這個時期,孩子在經歷一個很特殊的時期——肛欲期。如果孩子沒有過渡好,對以後的成長會有很大影響!

已學會上廁所,卻開始憋大小便

孩子在嬰兒時期,所有的排便過程都是「自發」的,沒有多少意識的參與和控制。孩子成長到了1歲以後,某個時候,他突然對自己的便便發生興趣。

這種興趣,通常源自於某一次尿濕褲子,或者,踩到了自己的糞便,諸如此類事件之後。然後,他開始觀察自己的排泄物,甚至用手、腳去試探。這些觀察和試探,其實只是「併發的行為」,真正讓他的大腦注意到的,是他自己的括約肌動作——他發現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釋放,或者「鎖住」這些排泄物。

這個發現讓他感到好奇,同時也可能讓他感到不適。畢竟,尿濕的褲子貼在腿上,或者,腳上粘膩膩的,並且那氣味也可能讓他不適。於是,他開始嘗試使用自己剛發現的能力,來控制這件事情。

帶過孩子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經驗,那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不會一次排出膀胱中的全部尿液,而是排一點點、然後收住,換個地方,再次嘗試,仍然是仔細地尿出一點點,再次控制住,這個過程中,你看到他專註並且快樂。

弗洛伊德觀察到了這個過程,也觀察到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快樂,使用了「肛欲期」一詞,來代表這個階段的快樂體驗、以及幼兒在自主控制力、攻擊性方面所形成的能力。他把這一系列的變化,納入了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兒童性慾理論體系,認為是人格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但是,大多數的父母、祖父母,都不是弗洛伊德。多數人看到這一幕的時候,第一反應常常是呵斥那個剛剛會走、會跑的孩子。

肛欲期持續兩個月,管控過嚴危害大

心理學泰斗弗洛伊德老先生把人的一生分為5個階段,分別是:口欲期(0-1歲)、肛欲期(1-3歲)、性蕾期(3-6歲)、潛伏期(7-12歲左右)和青春期。

孩子在肛欲期的表現主要有——

  • 學會脫褲子解大小便后,反覆出現憋大小便,甚至把大小便拉在褲子里;

  • 頻繁小便,你帶他上廁所時尿不出,反而會尿在褲子上;

  • 喜歡研究自己的大小便等。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肛欲期會持續兩個月左右。如果這期間被管制過嚴,可能會造成肛欲期延長,甚至成年後的行為問題,比如冷酷、頑固、剛愎自用、吝嗇、控制欲強等。

耐心與接納,讓寶寶安然過渡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教育需要等待!讓孩子安然度過肛欲期,父母最好的策略就是耐心、接納與愛!

1.接納和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現

肛欲期是孩子心理和生理髮展必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從內心尊重孩子的發展,最好不要將孩子尿濕褲子或者大便在褲子里作為家人的談資,更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議論。家庭成員對待孩子肛欲期表現的態度要一致,否則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導致這個階段的延長。

2.發現孩子在憋大小便,要溫柔引導

家長在發現孩子憋尿或者憋大便時不要將孩子直接抱進洗手間,或者強行按坐在馬桶上,這樣會破壞孩子正在進行的體驗。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寶貝想不想知道大便們去了哪裡」將孩子在排便上的注意力和緊張感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

3.孩子尿褲子了,換洗就好

當孩子將大小便解在了褲子里,要平靜溫和地告訴孩子:寶貝,這不是什麼問題,媽媽給你換上乾淨的褲子。父母要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要去衛生間大小便,但是他目前還無法做到。

4.羞辱、責罵、威脅孩子?NO

「都這麼大了還尿褲子!」「怎麼不知道去衛生間大便?!」「你怎麼這麼笨啊!」「其他小朋友怎麼不像你尿褲子呢?」「你再尿褲子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些語言會加重孩子的心理負擔,他知道該怎麼做但是現階段做不到,會責怪自己不能讓爸爸媽媽高興。

5.進入新環境,父母要幫助孩子去適應

當孩子經歷搬家、換了新的幼兒園、父母關係不和睦、親子關係淡漠、換了新的保姆、媽媽再次生育、孩子生病後機能的倒退等等,都可能導致孩子大小便反常,父母需要審視孩子的生存環境,而不要將解決問題的焦點放在孩子的大小便上。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到商場選購他喜歡的兒童馬桶,可以在馬桶旁邊放上孩子喜歡的少量玩具,這樣的方式比強制或者威脅孩子坐馬桶更有效。

6.要與老師積極溝通

如果孩子上了幼兒園,父母要與幼兒園老師進行溝通,在老師的配合下,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老師要理解孩子肛欲期的現象,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自由地上洗手間,不要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老師的解便規則,比如午睡前必須解便,上床后不可以解便,上課不可以解便等等,孩子自主大小便更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肛欲期。

你知道嗎?肛欲期≠排便訓練

肛欲期=排便訓練

在年齡階段劃分中,「肛欲期」這個階段,與生物學上的「幼兒期(1-3歲)」大致重疊,這個階段還有其他的名稱:「自主期」、「第一反抗期」、「叛逆期」、等等。這些辭彙,可以理解為「同一事實,不同表述」,或者說,命名的出發點和側重點雖有差異,但表達的發展階段是相同的。

在這個階段,弗洛伊德所描述的,排便過程中的現象,可以作為幼兒階段身心發展的典型代表。弗洛伊德事實上是在描述人生的一個發展階段,以及這個階段受阻可能對人生髮展產生的長期影響,而不是僅僅解讀排便行為。

孩子大便次數減少=便秘

當孩子大便規律改變、次數減少時,親們不要輕易地將其作為便秘而對孩子強行使用開塞露等強硬措施解決,這樣會將恐懼和痛苦與孩子的大便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孩子產生大便的恐懼感和痛苦感,由此孩子會長時間這樣抑制自己解便,最終導致真正的便秘。

同時,不要給孩子吃中藥、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這不僅不能夠改變孩子肛欲期的發展進程,反而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身體出現了「不健康的徵象」,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意象,也對大便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

你可能會喜歡